站内搜索:
盆菜上门 惊喜一片
日期:[2021-01-25]  版次:[A11]   版名:[新公益]   字体:【




■新快报记者、社工、志愿者将新春盆菜分别送至各类特需家庭,点亮万家灯火,温暖百家厅堂。

新快报记者分兵多路,给广州的特需人群送上新春的温暖和快乐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严蓉 潘芝珍 李斯璐 ■摄影:新快报记者 林里

“好香啊,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菜!”爱心团年饭启动仪式现场,一部时长4分多钟的短片吸引了所有到场嘉宾的注意。镜头里,重症的孩子们和父母们围坐在一起,望着汤锅里渐渐沸腾的盆菜,眼里透露出渴望和快乐。事实上,早在启动仪式一周前,新快报记者已分兵多路,给重症病童家庭、单亲特困妈妈、城市流浪人员等特需群体代表送去了爱心盆菜,让他们“试吃”,提前体会新春的温暖和快乐。每一份美味盆菜里,都浸透2021天天公益·爱心团年饭组委会的祝福和关爱。

【重症儿童家庭】

“吉祥如意”上门

孩子们欢呼雀跃

“哇,有鲍鱼,还有我喜欢吃的鸡翅!”香喷喷的盆菜在锅内“嘟嘟”沸腾,家住广州番禺的重型地中海贫血男孩冯宇恒站在火炉旁瞪大眼睛,惊喜欢呼。

饭菜上桌,乖巧恒仔第一时间将鲍鱼夹给爸爸冯东。

宇恒和爸爸关系最好,父子俩相依为命。“前段时间,医院通知儿子去做半相合移植。只要移植,他就可以重生。”但是,高达40万元的治疗费让家里一筹莫展。雪上加霜的是,妈妈不堪重负,选择离开家庭,另谋出路。

今年春节,冯东和宇恒无法回清远老家,冯东想着,年夜饭无非是出租屋里,父子相对而坐,一荤一素两个菜,一起团年。

冯东怎么也想不到,新快报记者会将团年饭送上门,他喜出望外。“鲍鱼粒、瑶柱、海参……别说宇恒,我都没吃过!”那一天,他做了宇恒最爱吃的炒鸡,配着盆菜,父子俩吃得津津有味。

像宇恒这样的重症病童,是爱心团年饭关爱的特需群体之一。比宇恒更不幸的,还有分布在儿童希望基金会10个广州小家赞助的肿瘤儿童家庭。每年爱心团年饭,小家的宝贝们都因为化疗后要“养细胞”,不能外出参加活动。今年,盆菜礼包送货上门,终于让这群可爱的宝贝,同享美味,共庆团圆,而可爱的“吉祥如意”公仔,更是让小家伙们欢呼雀跃,爱不释手。

【单亲特困家庭】

“以前过年哪舍得吃这么高档的菜”

李秀萍今年57岁,她的人生是大写的“难”。21年前,儿子毅仔出生后没几天,突发缺氧导致脑部受损,留下智力障碍后遗症,一直在特殊学校就读。雪上加霜的是,丈夫因此离开母子,留下她独自挑起生活重担。“家中还有老母亲,患老年痴呆十多年,也是跟我们生活,由我照顾。”李秀萍说,她没法出去打工,一家三口就靠着老母亲和自己的退休金勉强度日,去年老母亲去世,她和儿子的生活来源就只有自己的1000多元退休金。

“以前过年哪有吃过这么好的菜……不舍得买!”捧着新快报记者送来的盆菜,李秀萍很开心。她说,儿子现在工疗站做手工,没有多少收入,她的退休金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哪怕是过年也都一切从简。“去年我去你们爱心团年饭的活动现场,这活动真好,我可以看到那么多单亲妈妈,大家一起聊聊天,好像生活里的困难不算什么事了。”李秀萍说,今年的“多益温暖云团圆”令她欢喜万分,“盆菜上门,幸福满满”。她洗好青菜,和一盆“硬菜”完美结合,炮制出一锅以往想也不敢想的“豪华版”团年饭。

“好吃,好吃……”毅仔一边看电视,一边大口嚼着妈妈夹到碗里的菜。他最喜欢吃盆菜里的鲍鱼和鸡翅,一块接一块塞进嘴里,两边腮帮子鼓起来。李秀萍笑嘻嘻地看着儿子,眼里满是疼爱。

【城市流浪人员】

“20多年来,我第一次吃到团年饭!”

在广州天河好人尚丙辉外来人员工作室,12名流浪在城市边缘的中老年人围桌而坐,面前摆放着十多个荤素搭配的热菜。

“20多年来,我第一次吃到团年饭!”河北唐山人宋立新笑笑,又摇头叹息。今年55岁的他已经在广州流浪十多年,他平日的伙食多是泡面,或是好心人送到广州东站的盒饭。在他印象里,自从离家后,团年饭就与他无关。“能吃饱就不错了,还能挑肥拣瘦?”宋立新说,眼前热饭暖汤,只在梦里见过。

和宋立新一样,66岁的老吴也不想回家。“那个地址(家庭地址),就刻在心里,只是不想告诉任何人。”须发皆白的老吴说,每一个离家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伤心事。“他(宋立新)父母去世,又离了婚没有孩子,户口都被注销了。我是不想回去,混成这样,哪有脸见乡亲?”

在“吉祥如意”公仔的陪伴下,一桌人边吃饭边唠嗑,他们都说,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感觉。“特别感谢你们,好多年没有像这样高兴过。”

新快报天天公益送来的两个盆菜,加上工作室社工专门加的热菜、饺子,被十多名流浪人员一扫而光。“很感动,我们这样一事无成的人,也能受到广州的款待。”宋立新对着镜头握了握拳,说:“我还能干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自食其力;希望来年有所改变,能回唐山。”

说“不想回家”并非本意。原来,他和他的流浪伙伴们,并未忘记家乡。

【低保人士】

“好吃!比我煮的泡面好一千倍!”

前些天,广州市天气寒冷。而在盆菜送上门的那一天,阿东衣裳单薄,抱着手臂在客厅打圈。“快好了吗?闻到香味,想吃!”他几次探头望着电磁炉上的盆菜,急不可待。

44岁的阿东是越秀区梅花村街的低保户,在梅花村站社工站罗社工眼里,他还是个“孩子”。“没有家人在身边,没有职业,每月1000多元低保金,他不舍得吃好的,却收留了一只流浪猫定时买猫粮。”罗社工用铲子推一推加热的盆菜,害怕粘锅,对新快报记者说:“你们送来的团年饭,是阿东半辈子都没尝过味道。”

社工黄沛榆为阿东买了包子,与煮好的盆菜一起上桌,但阿东对包子看都不看,一碗接一碗吃盆菜。“好吃!比我煮的泡面好一千倍!”他笑得像个顽童。陪在阿东身边的街道社工打趣:“这是团年饭,是新快报天天公益送来的,过年才有得吃。”

同一天,同在梅花村街的李伯也吃到了爱心盆菜。“我在餐厅做过厨师,认得盆菜里的食材,那可都是好东西!”李伯是低保户,无儿无女,租住的公租房面积狭小,妻子是残疾人,无法住在公租房里,平时家里就只有李伯一人,对于他来说,“团聚”是奢侈品。得知有记者、社工、志愿者一起上门与他提前团年,李伯高兴极了,亲手烧了两个菜招待大家。

“我平时吃得省,很少有机会真正团年,谢谢你们让我感到家的温暖!”李伯说,他正在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能改善居住环境,到时他和妻子就真正能团聚了。在简陋而温暖的厅堂里,李伯和大家干杯,祝愿新年会更好。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