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小鸽场“飞”出三产融合大产业
日期:[2021-02-26]  版次:[T19]   版名:[乡村振兴]   字体:【
■“陈小鸽”已提升为一家集农合养殖、生产加工和品牌销售三产融合发展的企业。

■养鸽人陈伟波(左)和天河区人社局驻兴宁市宁中镇鸭桥村第一书记李俊勇。

■兴宁市宁中镇鸭桥村的农光互补扶贫项目就建在鸽棚顶上,每年收入达16万元。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中心将着力打造“一平台、两中心”。

■41岁钟会权如今管着一个鸽棚,“一个月工钱能拿到6000多元”。

广州帮扶梅州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说到鸽子,你能想到几种吃法?炭烤、盐焗、沙姜、清炖、爆炒……接下来就是去找间好餐馆。不用这么麻烦了,兴宁“陈小鸽”推出的即食鸽肉系列产品,盐焗入味,酱香浓厚,香辣过瘾,还能再来碗热乎乎的鸽子汤,让鸽子也能像辣条一样,随时随地来一口。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过去几年中,80后养鸽人陈伟波借助扶贫产业发展的机遇,将单一养殖的“陈小鸽”鸽场提升为一家集农合养殖、生产加工和品牌销售三产融合发展的企业。“下一步我们要把握乡村振兴的发展机会,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链,打造品牌,希望能成为肉鸽行业上市企业”。

整合资源把产业做强做大

农场56家,产品6种, 面积2880亩,溯源产品3项,兴宁市龙田镇经济联合总社代养种鸽带动农户313户1053人,2019年和2020年分别分红99.7万元、134.6万元……站在梅州兴宁“陈小鸽”养殖基地巨大的数字农业监控调度平台显示屏前,三大肉鸽生产基地的喂养情况,温度、湿度、气压等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联农带农周边农户家庭养殖分布等信息一目了然。

2010年,陈伟波回到老家梅州养鸽子,并创立了“陈小鸽”品牌。转眼10年过去了,“陈小鸽”已经从最开始几千对鸽子的小鸽棚,发展成为养鸽20万对,2020年鸽场出栏的鸽子超过500万只,产值达7800万元的养殖基地。“我们三期还在扩建,预计全部建成后鸽子的总存栏量将达到45万对。”陈伟波说。

有了产量做后盾,2017年陈伟波开始搞起了加工。“开始时是做卤制,后来产品慢慢多了起来。”除了新鲜的鸽子和鸽蛋,还有酱香乳鸽、盐焗乳鸽、香辣乳鸽等成品以及多品种的鸽子汤。这些产品,通过“陈小鸽”线上小程序和线下实体店,都能找得到。产品丰富了,原来“小作坊”式的加工厂就显得不够用了,“目前正在建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屠宰、深加工基地,就在兴宁产业共建园。建成后,每年可屠宰1500万只鸽子,产值保守估计可上亿元。”陈伟波说。

在陈伟波看来,借助扶贫产业发展的机遇,“陈小鸽”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融合。下一步,则是要把握乡村振兴的发展机会,整合各方资源,把肉鸽养殖项目做大做强。“要在加工、销售方面下大力气,提升、完善产业链,让养出来的东西要卖得出,卖得好”。

农光互补分享发展红利

“这里四周都是山,环境好,空气清新,人往这里一站都觉得舒服,鸽子当然也舒服。”天河区人社局驻兴宁市宁中镇鸭桥村第一书记李俊勇看着成片的鸽棚笑着说。他经常到“陈小鸽”的基地来,不过他关注的可不是棚里的鸽子,而是屋顶,因为鸭桥村的农光互补扶贫项目就建在鸽棚顶上。

在推动产业扶贫发展中,鸭桥村的光伏产业项目效益明显。2018年至2020年总投资148.5万元分三期建设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其中有226千瓦建在了“陈小鸽”的鸽棚上,每年收入达16万元。

“我们鸭桥村没有直接投入养鸽子,而是在鸽场上搭建了农光互补项目,是间接受益,分享了企业农业发展的成果。”李俊勇感慨地说,鸭桥村没有条件搭建光伏板,如果没有鸽棚,鸭桥村可能没有办法顺利发展光伏项目。“当时我们找到鸽场,他们优先向我们敞开了屋顶。”李俊勇告诉新快报记者,棚上建设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棚下养殖白鸽,既实现了光伏发电收入,又能获得肉鸽养殖收入,该项目被评为广东地区立体农业农光互补扶贫项目亮点工程。

打造具有当地特色全链产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关键的是产业的衔接。”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副总指挥欧阳可员表示,近几年,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依托广梅产业园,因地制宜,在梅州全域大力推广产业扶贫村村联动。同时向重点产业发力,吸引了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落户广梅产业园,实现产业上下游联动,根据当地特色打造了一批全链产业。“包括广药、广汽、广州轻工、广州酒家、珠江实业在内的广州八大国企,已经全部入驻了广梅产业园。为了帮扶梅州,广州把自己的家底都搬过来了。”欧阳可员说。目前,广梅产业园已入驻企业达103家,规模以上企业35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

“产业衔接是关键,产销又是关键的关键。”欧阳可员认为,未来,产销衔接将是广州对梅州最持久的帮扶。“把我们广州的市场给你,用“菜篮子”工程把梅州产品直接跟广州老百姓家家户户联系起来。”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梅州的农产品太分散,不集中、不连片。我们要通过配送中心,整合梅州农产品,带动梅州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今年,配送中心将着力打造“一平台、两中心”,发挥梅州配送中心平台功能,建立梅州交易中心和梅州供应链中心。同时,实现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产销信息可查询。

新快报记者在配送中心大厅里随手拿起一盒五华高山红薯看到,盒上贴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标识和产品溯源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手机页面立马跳到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专页。上面不仅显示了红薯的基本信息,附有广州海关非常详细的检测报告,更有生产企业信息、营业执照、生产基地图导航、生产执行标准、工厂加工实景等非常详实的内容。感觉是买了盒红薯,就能知道红薯的身家背景和前世今生。

今年,配送中心要以梅州供应链中心为载体,与种养基地协同,至少孵化出5个本地品牌化拳头产品,包括梅州柚、五华高山红薯、兴宁鸽子、五华鸭蛋等。还要举办5场左右高质量的市场推广活动,推出15家的生鲜实配直营店,进一步擦亮梅州农产品品牌,促进销量和售价提升。

人物

钟会权:2000对鸽子撑起了一个家

“棚里现在养了2208对鸽子。”站在成群的鸽子里,今年41岁钟会权精确地向新快报记者报着数据。家里的几个小孩都在读书,钟会权家的生活一度陷入贫困。如今,他在“陈小鸽”基地管着一个鸽棚,“一个月工钱能拿到6000多元”。

“以前没技术,只能在村里各处打点杂工,一个月到手3000元上下。家里人口多,妻子要顾家,小孩最大的上初三,最小的刚读一年级”。

为了帮扶钟会权,镇里介绍他到养鸽场来学习。钟会权跟着师傅边学边做,不到4个月就上手上。“养鸽子嘛,难者难易者易,对我来说不怎么难。”说到自己的技术,钟会权显得相当自信,“这个活要干得比较细腻,喂食、搞卫生、清水杯等,干活的时间比较长。”活做得细,钟会权的鸽棚产量自然就高。“现在收入比以前高了一倍,对家里来说,孩子们的吃、穿、用都好多了。”

“这是我们很期待的一个帮扶模式。”陈伟波说,接下来会通过培训学校等方式,引导提升农户的技能和内生动力。通过挖掘村里一些肯干活,但无法外出的人,给这些人一个平台和机会。“我们的加工基地今年3月就要投产,希望能吸纳更多的当地村民来工作”。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升华 /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 责编:梁胤馨 / 美编:梁瑛 / 校对:楚晓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