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乡亲们当我是好朋友,是致富“引路人”
日期:[2021-03-07]  版次:[A09]   版名:[脱贫攻坚]   字体:【
■牛年新春,陈智军铺纸研墨写了一叠春联,将美好的祝福送入农家。

■陈智军(右2)带着工作队队员,在刘碧群家门口留下“全家福”。

■顺利脱贫的贫困人员获颁“脱贫光荣证”。

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第一书记陈智军:

“陈书记,进屋饮杯茶!”看到陈智军骑摩托车路过,刘碧群放下手里的活儿,挥手跟他打招呼。

“陈书记来了!快看看我的龙虾,今早捕到的都是大个头。”一根竹篙起落,一叶扁舟缓行,水中央的捕虾人扬臂展示网中的成果,与走在岸边的陈智军分享喜悦。

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从清晨到黄昏,无论陈智军走到哪里,所见都是热情的笑脸,耳边都是亲切的呼唤。“乡亲们当我是好朋友,把我看成湖中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陈智军说,2016年来到湖中村,奋战5年迎来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他无比欣慰,“脱贫只是开始,带领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才是我们共产党员的承诺与担当”。

■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多项产业齐头进

春风拂过,半人高的青禾摆动腰肢,稻田间一汪绿水,随风荡起鳞波。

宋继雄站在蓝色的小舟上,一手撑篙,一手放网,随后将活蹦乱跳的小龙虾一网一网装进塑料筐。“每天能起一百七八十斤,看这只,有二三两重。虾苗是从湖北潜江运来的,品质好,不够卖。”他动作娴熟地捏出筐中的“虾王”,说:“养殖户都学过技术,知道捏哪里不会被夹。”

小龙虾养殖基地是经驻村第一书记陈智军引入湖中村的又一项扶贫产业,虾塘去年建成投产,产品一经上市便广受追捧,供不应求。“湖中村水质特别好,我们的小龙虾肥美干净且肉质鲜甜,上市后颇受市场青睐。”陈智军告诉新快报记者,很多商家慕名前来订购,收购价稳定在每斤30元至40元。

养殖小龙虾是技术活儿,作为养殖基地技术员,宋继雄已带出十多位“弟子”,这些养殖户“出师”后又传帮教授,为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养虾能手。“第一批技术员在湖南长沙接受培训,回来后边实践边总结,承担免费培训的任务,帮助想养虾的乡亲掌握养殖技巧,合力做大产业。”陈智军用“代代接力”概括湖中村小龙虾养殖技术推广模式,一年运营,基地成效显著,他与村两委干部正在筹划建成小龙虾养殖体验培训馆,吸引湖中村更多农户围塘养虾。“我们的目标是整合资源,建成千亩虾塘,形成稳健的产业支柱,带动更多农民靠小龙虾致富。”他说。

谈起小龙虾的养殖,从虾塘选址、虾苗投放,到日常管护、捕捞售卖……陈智军无不精通,事实上,这位来自广州市番禺区人社局的扶贫干部,扎根湖中村5年多,在帮扶单位倾力协作下,已先后打造兰花种植、富硒水稻种植、标准化养殖蛇(药用)、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这些产业齐头并进形成“造血”机制,2020年获得60多万元收益。

贫困人口全脱贫

对村里的每一项扶贫产业,陈智军都了如指掌,对于通过这些产业顺利脱贫的农户,他更是熟谙于心。

陈智军回忆说,勤劳肯干的刘碧群和钟锦红夫妇原本衣食无忧,前些年还攒钱建房,谁料在施工时发生事故,女主人因此截肢。“突发事件让他们一夜致贫,两公婆深受打击,对生活产生消极情绪”。

如何激发刘碧群与丈夫的斗志?陈智军一次次叩开屋门,与夫妻俩促膝而谈,在了解到钟锦红有养猪意愿后,马上为他办理扶贫金融贷款,帮他修猪舍买猪崽。

丈夫养猪,妻子也有了目标。“刘碧群在村里开了猪头档口,还跟镇上的食品厂有了业务往来,她的丈夫也得到去食品厂就业的机会。”陈智军说,一年多后,两人积累了资金,钟锦红踌躇满志,增购10头肉牛放养山中,并在家附近开设维修摩托车的铺头。“他每天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一刻都不想闲着。”陈智军欣慰地说,“我知道他聪明肯学,只要给他机会,一定能脱贫致富。”

2018年,刘碧群装了假肢,更有干劲,除了卖肉,还帮丈夫照顾猪舍里越来越多的“舍员”。“赚到钱就投进去买牛,我们客家人‘稳定中求发展’,陈书记鼓励我们去做的事,当然最稳妥!”钟锦红不善言辞,但说起陈书记,马上打开话匣子。“如果不是陈书记带来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和老婆哪有改命的机会?”他认真地说,陈书记不仅帮自己发展脱贫产业,更帮自己增强信心,“他让我懂得只要勤劳肯干,未来就会一片光明”。

“改命”的农户不仅刘碧群和钟锦红。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湖中村贫困户已全面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不足7000元大幅增长至53.21万元,基础生活设施完善,村民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

知恩图报志愿行

同样勤勉持家的钟锦连,因为很小的时候被烧伤,双腿萎缩变形如柴棍,无法外出打工,只能耕种几亩薄田谋生。

2016年以前,湖中村没有厂房、商铺,贫瘠且面积有限的耕地和山林,很难实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钟锦连的丈夫不认命,跟随老乡外出揽活,想靠电工的手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但承揽工程不易,他的收入并不稳定,夫妻俩长吁短叹,不知一家人的路在何方。

出路在2019年初现端倪。“我们引进1000万元兴办药用蛇养殖公司,介绍两公婆进去工作,先生负责建筑、维修,是大工,老婆学习养蛙,两公婆就业第一个月收入就过万元。”陈智军说,拿到工资,钟锦连喜极而泣,说,“太多了……我们真能挣这么多钱?”

天道酬勤。夫妻俩数着到手的“票子”,信心百倍投入到全新的生活,去年还盖起三层楼房,一口气完成全部装修。“有务工机会才有持久稳定的收入。”钟锦连说,这些年顺风顺水,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我不知道怎样说感谢,只想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

感恩和图报是钟锦连、刘碧群,和所有已脱贫的湖中村农户想做、并正在做的事。陈智军告诉新快报记者,湖中村有一支志愿队伍,“但凡村两委组织公共服务活动,只要在志愿服务群里通知,都能得到积极响应”。比如打扫卫生,招募志愿者信息才发出,就有村民志愿者陆续到达待清扫地段。“二三十人扛着扫把笑嘻嘻来到现场,绝大多数是贫困户,这样的场景让我感动。”陈智军说,曾得到帮扶的贫困人员非常珍惜回馈社会的机会,“得到这么多,应该回报!”刘碧群夫妇常说,为村庄做的事情微不足道,有付出,他们才心安。

“脱贫只是开始,带领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才是我们共产党员的承诺与担当。”陈智军对湖中村的振兴有更宏伟的蓝图。“不能单打独斗,要整合资源形成一盘棋,消费扶贫、产业振兴等要联动。”他提出,振兴产业,一定要区域统筹,“几个村,甚至可能是一个县、一个市形成整体,规划生产和销售。一定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联动机制,做大产业扩大影响力,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落到实处”。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