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念好“海字经”壮大集体经济 打好“旅游牌”促进乡村振兴
日期:[2021-03-14]  版次:[A03]   版名:[脱贫攻坚]   字体:【
■山顶村的渔民公馆,已成为汕头市的党员教育基地之一。

■山顶村村口,步行街已初步建成。

汕头市卫生健康局帮扶南澳县山顶村——

念好“海字经”,发展海产品加工厂项目,开发旅游商铺;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建好山顶村步行街,引游客入村;设立扶贫基金,推动人才振兴……经过几年的帮扶和发展,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山顶村在如期脱贫的基础上,已打好乡村振兴的根基。日前,汕头市卫生健康局驻山顶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陈慧业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山顶村的脱贫攻坚经验以及乡村振兴发展蓝图。

办海产品加工厂 改建商铺振兴产业

山顶村位于后宅镇的东南部,包括山顶渔村和山顶农村,毗山临海,交通便利,是全县最大的自然村,也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全村现有人口超过5400人,山林地6500多亩。由汕头市卫生健康局挂钩帮扶。截至2019年底,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已达到“八有”脱贫标准。

无论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都是关键。面对山多、地少、人多的村情,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决定因地制宜,从海洋和旅游资源优势入手布局产业。

首先是念好“海字经”,引进南澳县欣源海产品有限公司,合作设立海产品加工厂,由帮扶单位自筹资金30万元,该项目2019年初投产,年收益10%,山顶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分红600元,同时吸纳了有意愿的贫困户就业。

其次,将山顶村原有临时搭建的板房拆除,利用扶贫财政资金95万元,帮扶单位市卫健局自筹资金20万元,建起了14间旅游商铺,总建设面积约为560平方米。这些商铺位于环城东路西侧、县城中心区域,人流量较大,目前已经有两间商铺优先租给帮扶户,既扶持他们发展家庭产业,又解决他们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同时,去年的19200元租金分配给41名当时的贫困户,每人增收468元。另外12间用于拆迁安置,待2022年1月底到期后再用来出租,届时14间铺面同时上“三资”平台招租,预计可带来约17万元的年收入,将大大壮大村集体经济。

以红色资源带动绿色旅游全面发展

南澳是一个美丽的旅游海岛,旅游业发达,一到节假日就堵车。毗山临海的山顶村自然不能放过发展旅游的机会。陈慧业表示,山顶村现在是“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据史料记载,1930年9月25日,在中共广东东江特委的领导下,澄海工农革命军一部和南澳县渔民共300多人,一举攻占南澳县城,史称“南澳渔工起义”。山顶渔村正是打响东江革命史上渔民暴动第一枪的重要根据地。

山顶渔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建起了一个渔民公馆,将它打造成集参观体验、研学教育、旅游休闲等多功能的红色教育基地,并利用渔民公馆的红色资源带动绿色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山顶村建成了山顶村步行街、健身场地、村民休闲广场等多个项目,大大提升了村人居环境品质。陈慧业介绍说,目前约800米的山顶村步行街一期已建成,下一步计划结合山顶渔村“三旧”改造项目,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建设山顶渔村综合市场,搬迁现山顶市场,扩建山顶村步行街二期,“将以旅游-海鲜干货-特色农副产品-民俗风情为特色,将南澳县海滨路游客通过旅游步行街引入渔民公馆和旅游商铺,串点成线,带动消费,带活经济,通过发展旅游促进乡村振兴。”陈慧业说。

以好政策好做法巩固脱贫成果

几年来的帮扶成果来之不易,如何进一步巩固拓展?陈慧业表示,在做好防返贫监测方面,将做到脱贫排查不漏户,信息核查不漏人,对照要求不漏项,确保脱贫致富道路上不漏下一户一人,目前正多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首先是建立防返贫基金保障。与县农商行合作,投入扶贫开发资金约180万元,脱贫后作为村开展公益事业及建立扶贫济困长效基金,该笔扶贫基金在脱贫户遭遇到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返贫时,予以及时救助。

其次,就业是最有效防止返贫和预防新致贫的途径。驻村工作队帮助联系村捕鱼船主、住宿业经营者、餐饮业经营者等优先聘雇相对贫困的劳动力;另外统筹全村日常保洁、垃圾清运、公厕管理、水电维修、花木管养等公益岗位,优先安排给有意愿的相对贫困村民,有效解决不能外出村民的就业难题。

再次,建立大扶贫机制。“卫生医疗行业从业人员是一个有博爱的集体。”陈慧业介绍说,近几年汕头市卫生健康局加大扶贫宣传力度,把局属各医院纳入帮扶责任单位,实施“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责任制,每逢“6·30”期间,该局专门下发通知发动干部职工捐款,近年来累计定向捐赠100多万元,都投入到山顶村扶贫事业中。同时利用行业优势,组织医疗团队送医送药送知识进村,推动健康帮扶。

陈慧业说,在脱贫后的过渡期内,将严格落实“四不摘”的要求,确保医疗、住房、教育、兜底保障等政策能起到“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

对话第一书记

帮扶对象自食其力,激励了我

2019年4月开始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陈慧业对扶贫工作深有体会,一些帮扶工作给了他深刻印象,对于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他也有独到的见解。

新快报:在近两年的帮扶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事让您印象特别深刻?

陈慧业:驻村扶贫工作这两年,令我印象最深甚至对我产生激励的就是曾秋珠。曾秋珠家2016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时,其丈夫刚因病去世,因医治丈夫的疾病家里欠了一堆外债,两个女儿还在读书,上面还有老人需要赡养,日子过得很清苦。但曾秋珠很乐观,2017年有危房改造指标时,曾秋珠主动放弃,希望通过辛勤的双手重建住房。

她人穷志不短,一边照顾家公家婆一边到处打零工,并督促儿女努力学习成才,其家公家婆相继于2017年、2018年去世,曾秋珠也全身心投入到建筑工地务工。有母亲这个榜样,两个女儿不负所望,大专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儿子也在南澳欣涛度假村务工,近期刚新婚成家。

通过近几年全家的务工收入,这个家庭攒下了钱,终于如愿于2020年下半年建成一栋三层半的楼房。

人才振兴是关键,要着力培育农村能人

新快报:对乡村振兴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者计划?

陈慧业: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继续加强农村党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带动党员群众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合心合力。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要着力培育农村能人。要根据南澳海产品丰富、旅游业发达的特点,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从生产环节中退出来,专门从事渔农产品销售、深度旅游开发、民宿旅游开发等行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收入。

村两委要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参观学习、给予资金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同时也希望通过媒体将近几年家乡发展变化的信息宣传出去,引导在外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从而实现农村和人才双壮大的局面。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奋斗百年路 百年新征程]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