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许细薇:实验成功,整个世界都明媚了
日期:[2021-05-09]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许细薇在处理实验数据。受访者供图

■许细薇在做实验。 受访者供图

从食品安全检测走向农林废弃物高值化利用

5月8日,广州公示了第九届“广州科技创新南山奖”获奖名单,表彰了来自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1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公示中提到,希望获奖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继续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科技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管理等工作,为推动广州科技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许细薇是名单中的一员。多年走来,她已从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蜕变为教书育人的角色。她说,奖项肯定了自己,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将继续沉下心做研究。

■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越钻越精

从食品安全检测走向生物质热裂解

近年来,碳减排、碳达峰话题引发讨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研究受到关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许细薇多年从事生物质能源化、资源利用化研究,现年34岁的她,是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的一名讲师。

她专注的领域是农林废弃物高值化利用,通俗而言,是将农业、林业领域的废弃物,如稻壳、秸秆、剪枝、家具厂里的锯末等转化为绿色化学品或能源等。化学链重整、生物质改性是农林废弃物热化学转化过程中常用的手法。许细薇说到,这些生物质体量巨大,未经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实验结果最好的时候,催化重整裂解气里的氢气含量能超过70%。”原先,她就读食品安全检测专业,到研究生时,开始专注裂解生物质制备氢能源的研究,包括制备催化剂、调整气体以提高氢气的比重等。到了博士期间,她专注于生物质热解油的重整提质研究,希望将生物质热解以产生绿色化学品。研究过程中,发现成分过于复杂,目前多数人仍在做技术储备工作。别人是如何打开这个专业的?出于好奇,她选择到瑞士留学,从事生物催化重整的催化剂研究。

雨过天晴

“我为什么偏要读个博士呢?”

博士期间,在生物质热解油的催化重整实验中,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年级时带了个本科生师弟,担心加氢脱氧实验的危险,他们选择在地下室进行研究。负一楼的环境比地面要差一些,这里是学校打通一层楼,用来放置老化设备和其他杂物的地方,环境阴暗潮湿,常有老鼠窸窣作响、跳来跑去。许细薇和师弟清扫出一块地方用来做实验,一待便是一年。

实验能不能做出来,如何克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最为担心的。有次研究过程中,实验反应管砰的一声爆开了,“这其实并不算危险,”许细薇表示先前有料想到,“但碰巧当时雷雨交加,两个人在地下室跟老鼠一起,气氛多少带点诡异。”

“不如放点音乐吧。”两人达成一致。歌单滚动播放到忧郁低沉的曲目,许细薇记得好像是《夜雨》。本想调节一下气氛,没想到加重了害怕的心理,“当时心差不多提到了嗓子眼”,她这样形容当天的经历。那时,他们已进行实验多次,一直得不到较好的结果,“就像在阴暗的地下空间不开灯时伸手不见五指”,许细薇说,看不见曙光令她压力倍增。“师姐,我觉得你这个博士读得好艰辛啊。”师弟不时对她说道。

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是常有的事情。做了两三个月没进展,需要找些催化剂促进效果提升。实验进行至第四五个月时,毕业在即,若再不出成果,则会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张,会接连影响到后面的很多事情。

“有时候会想不通,我为什么偏要读个博士呢?”即便苦恼过,她身上那份对实验的肌肉记忆却没有被消磨。当开始钻牛角尖时,她与朋友沟通。在周围师友的启迪及自己的摸索下,她与师弟找来一套新装备进行搭建。一个平常的日子里,没抱多少期待,实验做出来了,“仿佛整个世界都明媚了起来,再大的困难都不是事儿。”

“《基于镍基催化剂的生物质热解挥发份常压加氢脱氧制备BTX》,”到现在许细薇都能脱口而出当时的研究题目,她表示虽然过程跌宕起伏,但结局还算圆满,获得了学校优秀博士论文。

漂洋过海

语言不通、不懂设备曾令她头疼

去留学前,许细薇认为自己虽然英语口语一般,但基本能满足日常沟通需求。可到了才发现,那是个德语区。“各种东西、最基本的规则,你就像一个小孩,要从头开始学。”许细薇说,把糖当成盐、买错东西是常有的事。

留学时,实验室里有齐全的设备,许细薇却不会用。她说,面对新设备,经导师、同学的德语演示后依旧不会操作,时常忘却步骤,但琢磨着不能浪费机会,于是多数时间她自己倒腾。有次把一个设备弄坏了,估算要花费六七万元的维修费,“当时挺着急的,后来发现是其中的小零件坏了,不需要花费很多,这才松了一口气。”

回到国内教学后,她开始引导学生养成较规范的习惯。比如周一至周五的时间,需要用来学习、上课、看文献或者做实验。她还会组织小组讨论,由于目前正处在摸索阶段,整体氛围会稍弱一些。

滴水穿石

多年沉淀、点滴付出陆续收获反馈

留学时,导师告诉许细薇,每个人的精力有限,选择做一件事,就把它做好,其他没选择的,便不要在上面消耗时间。从2015年开始工作,一直到2018年,这将近4年的时间里,许细薇身体力行,专注于自己的选择。尤其是前两年,她经常一头扎进实验中,加班是家常便饭。

但付出似乎看不见回馈。看着跟自己同批成为讲师的人,有很多是海内外名校出身,能力强,已经收获了不少人才头衔和各类奖项。许细薇虽然也有留学经历,但还是隐约感觉到和他人的差距。如何缩小差距?她表示:“当时反正就闷着头去做。”

优秀者在前带路,许细薇在后面,一步一步跟着,一点一滴付出。到了2019年,她陆续收到了回馈,获得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州科技创新南山奖、广州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慢慢被大家注意到。对于获得只有10个名额的南山奖这件事,许细薇感到意外。因为奖项的年龄限制范围较广(不超过60周岁),许细薇心想,申报了等同于石沉大海。但在广州市科协的鼓励下,她填了表,提交了申请材料,并收到了获奖信息。

许细薇所专注的,是一个新兴行业,不像传统的化学研究有多年的历史。对于学科未来的发展,她充满信心,期待着未来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对于自己,她表示虽然已有了一点成绩,但不会骄傲。目前得到的奖项多通过设置年龄上限,给予年轻人机会,而自己与很多资深研究人员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将来,她希望自己能够像前几年那样,全身心扎进研究里,慢慢积累沉淀,在资历较深时,争取些国家级项目,继续发挥自己的能量。

聊到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许细薇说道,“五一”前后都很忙,其中抽出一两天时间,陪陪刚满一岁的孩子,也有整理申请项目的材料。“希望广大劳动人民节日快乐,”许细薇在采访尾声向大众送上祝福语,“其实每个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过得开心就不错了。若是能够对别人有一些帮助,那就再好不过了。”

[5.1致敬劳动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