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马蹄笋带富村民 “幸福楼”解决困扰
日期:[2021-05-31]  版次:[T04]   版名:[乡村振兴]   字体:【
■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降面村的老人公寓的产权是村集体所有的。

■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降面村建村级公寓,实现民有所居老有所养。

■云浮市云城区前锋镇矮岭村林石伙一家的生活变好了,脸上的笑容也更加灿烂。

■云浮市云城区前锋镇矮岭村笋竹基地,农户正在忙着挖掘新鲜的竹笋。

■云浮市云城区前锋镇矮岭村的马蹄笋清甜爽口,受市场欢迎。

云浮市云城区前锋镇矮岭村、云安区都杨镇降面村

层叠铺展的竹海合着风奏起阵阵沙沙声,竹下的矮岭村民们专注刨挖着藏在泥土里的脆甜马蹄笋,满脸汗水顺着面庞滴入眼前的洼坑,他们是充满干劲的:不出意外的话,马蹄笋将会取代曾经的砂糖橘,成为云浮市云城区前锋镇矮岭村新的主导产业,重现村子曾经的车水马龙。

而在云安区都杨镇降面村的老人公寓前,却是一派悠闲平和:孤寡老人们各自坐在家门前,听周边蝉鸣、看猫狗打闹、与邻居唠嗑下棋;住在农民公寓三楼的潘石银准备去接孩子放学……原本散住在降面村12个空心自然村里的贫困户们,如今居有其所,新屋稳固。

村庄乐其业、村民居其所,对于乐业安居,云浮的矮岭村和降面村有着各自的独特诠释。

矮岭村:

探求新发展,蓄力打造马蹄笋产业链条

“矮岭村以前的砂糖橘是远近闻名的,那时这里也是车水马龙。”村委会里,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政府驻矮岭村第一书记梁基成说起村里曾经的产业,些许感慨。原来,约摸十年前,矮岭村曾是砂糖橘大村,漫山遍野种的是品相俱佳的砂糖橘,然而,一场黄龙病,逐步摧毁了村子的砂糖橘产业。“刚来驻村时,有些山地还留着砂糖橘的残枝。”他说。

村庄要兴旺,少不了产业帮忙,砂糖橘没了,发展什么合适呢?

走访入户过程中,驻村队员发现村里素来有种植竹笋的传统。但由于粗放种植和品种问题,矮岭村原本的竹笋品质较差,价格也上不去,“原来是7毛钱一斤”。梁基成说,驻村队员和村里商量尝试发展竹笋产业后,便在佛山市南海区试种了一批马蹄笋,同时,也在2017年建成的矮岭村40亩一期笋竹基地种上,经过技术改良的马蹄笋品质和市场反响都不错。

2020年,梁基成和村干们在村里推广种植马蹄笋。“今年4月,去年种下的笋已经有产出,每斤的收购价格达2.5元,村里马蹄笋每年亩产值预计能达到8000元。”梁基成兴奋介绍道,他同时表示,马蹄笋清甜爽口,受市场欢迎,销路也有着落。

此外,矮岭村笋竹基地二期也已于2019年底动工奠基,梁基成介绍,二期将打造成集“培训教学种植实践、现场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经联社可统一收购村民种植的竹笋,并进行深加工和品牌包装后再包销至珠三角地区。2021年5月9日,矮岭村还成立了马蹄笋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联农带农,将进一步推动扩大生产规模,以产促建。

夏日炎炎,赖伙旺和同村顾不得擦去满头的汗水,在笋竹基地的竹林下忙活着挖笋,原来,正值马蹄笋上市销售,村里每天都会发出竹笋。“我家也种了200棵”,赖伙旺说,汗水遮挡不住脸上笑意。

同样的笑容,近年也多次出现在林石伙脸上。“林石伙家是矮岭村里最后一户脱贫的。”梁基成说,由于劳动力不足,让林石伙家达到脱贫标准一度是村里的“老大难”问题。

林家七口人,仅林石伙一人有劳力,梁基成说,对此,他们只能因户施策:在为其落实各项保障政策的同时,也动员爱心企业为林石伙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提供特殊务工,长期签约劳动合同并支付每月1700元的工资;林石伙也在笋竹基地务工,每月能拿到3000元,加上养殖肉牛,在2020年5月,他们一家脱了贫。“现在的生活好太多了,我们很感谢政府的帮助,对梁书记也是满心的感激。”林石伙说。

降面村:

建村级公寓,实现民有所居老有所养

走进降面村民潘石银在农民公寓三楼的小家,装修完备、整洁通透、家具齐全,一家四口人住进这70平方米的新房子已将近两年。此前,潘石银一家住在村里一自然村的半山坡上,用泥砖木条撑起的瓦房里。国家税务总局云浮市税务局驻降面村第一书记邓水强还记得,第一次到潘石银家里走访时,“家里一件家具都没有。”

潘石银所在的降面村原是云浮市最贫困的几个村之一,身患残疾且家庭劳力少,这让潘石银一家原本就生活得困难。2016年,邓水强驻村时,大部分自然村已空心化,只剩寥寥几户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留守在用泥砖、木条、瓦片等搭建起的房屋里,且多临山坡而建,车子无法到达,出行不便又存在安全隐患。

一次夜里,一个住在山顶的孤寡老人突发疾病,然而车辆无法驶进山道,邓水强和几个村干部只得抬着老人走山路下山,到了山腰才能乘汽车将老人送至医院抢救。也是这件事,更让邓水强加快了修建老人公寓的进程。

2017年中旬,怀揣着帮扶单位支持的49万元启动资金,和住建部门给当时每户贫困户支持的4万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以及村委会的土地支持,第一期8户型的老人公寓正式开工,有人称之为“幸福楼”。

今年83岁的潘大爷是第一批入住老人公寓的。记者见到他时,潘大爷已经做好饭菜,正在家门口休息。在他身后,32平方米的小屋设有一厅、一卫、一厨、一房,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邓水强指着卫生间里的电热水器说,怕老人家用煤气不安全,公寓里都给大家换上了电热的。虽然耳朵听不清楚了,但潘大爷还是连连说着,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邓水强介绍,降面村的孤寡、单身老人不少。目前,两栋老人公寓安置了16名有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而老人公寓的产权是村集体所有的,如今居住的老人享有使用权,未来可持续循环使用。

“集中起来,老人们相互之间也可以有个伴,平时公寓的老人们也经常一起下下棋、锻锻炼。”邓水强说,如今,村里已建成4期共22套“美好生活公寓”,老人公寓、农民公寓入住均达百分百,原本散落在空心村里的贫困户都搬出来跟村里乡亲住在一处了。这样的农村养老和住房改造模式,还为乡村振兴村级幸福院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潘石银对现在的日子充满了感恩,他说:“都是党和政府的帮扶,我们才能住上这样的房子,真的很感谢。”他说,现在家里每个月有低保补助,他爱人也在务工,自己还能种点水稻、花生,就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把孩子的教育搞好。

/ 采写:新快报记者 农艳芳 / 图片: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 责编:梁美琪 / 美编:郑理文 / 校对:陈泽佳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