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量全国第一
日期:[2021-06-04]  版次:[G05]   版名:[新东莞]   字体:【

东莞发布“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新快报讯 东莞市统计局官方网站日前发布《“十三五”时期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报告之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报告》显示,2020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50.19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0.9%;税收总额达到2153.19亿元,占全国的1.6%;金融存款17440.48亿元,占全国的0.8%;2020年末,东莞就业人口714.59万人,占全国的0.9%。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突破2万亿元

“十三五”时期,东莞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发展传统产业,制造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工业经济总量规模显著扩大。五年内东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由2015年的12744.4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1607.97亿元,年均增长8.5%。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报告》显示,2020年东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61家,比2015年增长90.9%,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地级以上市中排名第2,仅次于苏州。产业体系更趋完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565个制造业行业小类,行业覆盖面达到92.8%,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支柱的、产业链较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并且不断厚植优势产业。2020年东莞智能手机生产量为3.16亿台,三大手机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五,东莞在全球智能手机产业的龙头地位凸显。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超3740亿元

《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东莞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东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0.14亿元,年均增速全省第2。线上消费活力迸发。2020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网络零售额398.59亿元,比2015年增长78.0%。

汽车类商品销售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675.76亿元,是2015年的1.4倍。截至2020年底,全市汽车拥有量(民用)超340万辆,是2015年的1.8倍,全省排第2位,仅次于深圳。在本地手机制造企业华为、OPPO、vivo等手机产品销售旺盛的大力拉动下,2020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20.99亿元,与2015年相比,年均增长42.4%。

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五年翻一番

《报告》显示,2020年东莞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05.10亿元,比2015年增长66%,年均增长10.7%,累计完成投资额超过9000亿元,达9615.22亿元。其中,电网升级改造、5G基站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增长,与2015年相比,2020年东莞基础设施投资总量增长125.3%,实现五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7.6%。

税收总额排名全省第三

“十三五”时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东莞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15年东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7.97亿元,2018年突破600亿元大关,2020年达到694.75亿元,总量是2015年的1.3倍。

财政实力的大大增强为东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除了财政收入,东莞的税收总额也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税收总额2153.19亿元,总量是2015年的1.5倍,年均增长8.8%,总额排全省第3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全部镇街(园区)

经济规模均超100亿元

五年来,东莞推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形成了松山湖一马当先、各镇街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2020年,全部镇街(园区)经济规模均超100亿元,平均规模超288亿元,全国百强镇从12个增至15个,实现历史性突破。经济总量超过800亿元的镇街有长安1个;600亿~700亿元的镇街(园区)有松山湖、虎门、南城、东城4个。

新兴产业市场主体数快速增长

《报告》显示,新兴产业市场主体数快速增长,2020年12月末,全市累计登记新兴产业5.77万户。2020年,东莞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861亿元,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380.6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东莞邮政发出国际小包2310.3万件。新产业新业态为东莞经济发展激发新动能新活力。

进出口总额居全国前列

2020年,东莞实现进出口总额13303.03亿元,排全国第5位;其中出口总额8281.55亿元,排全国第4位;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均为2015年的1.3倍,年均分别增长5.0%和5.2%。2016-2020年,东莞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51.70亿元;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79.63亿元。

另外,2015年以来,东莞成功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试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以及两岸冷链物流合作试点,成立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市场主体总量、企业总量均居全省地级市前列。(田晓霞)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