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绿色转型 我们来了(2)
日期:[2021-06-18]  版次:[T03]   版名:[绿色低碳]   字体:【
■在广州花都区,新能源汽车、航空等绿色产业链被金融活水重点灌溉。图为花都区地标花都湖。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摄

■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金沙江干流下游河段上的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实现全线浇筑到顶。电站计划于2021年7月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新华社发

■作为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广州一直致力于推广高科技绿色出行。 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摄

广东减排见实效 创新试点成体系

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碳达峰、碳中和也是当下“热词”。广东省在低碳减排上不断创新,努力探索高效率减排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碳达峰、碳中和之路。今年发布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2021年将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分区域分行业推动碳排放达峰,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深圳、广州、中山先后被列入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

2010年广东省被列入首批国家低碳试点省,深圳、广州、中山市先后被列入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发展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在媒体采访中介绍,在这一理念下,广东深入开展低碳市县、园区、社区试点,探索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发展路径。2014年,广东状元谷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开展省级低碳产业园区试点;2015年在中山小榄北区社区等5个市县开展省级低碳社区试点;2016年在广州等6个城市率先开展碳普惠试点,明确碳普惠制项目的减排量,可用于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抵消机制及大型活动的碳中和。2018年起,汕头等5个区域陆续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韶关、梅州两市开展市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试点,并已编制相关指南。多层次试点示范,使低碳发展融入广东人的日常生活。

探索碳排放交易,建碳排放配额有偿分配机制

同时,广东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南方航空战略规划投资部能源环保室相关负责人在媒体采访中介绍,2020年7月,公司将近几年通过节能减排节省下来的约90万吨碳排放配额进行拍卖,经过激烈竞争,每吨最终成交价为28.10元,最终被6家控排企业和5家投资机构购得,取得收益2500多万元。通过碳市场中灵活的市场机制,广东逐步将占全省碳排放近70%的钢铁、石化、电力、水泥、航空、造纸等六大行业约250家控排企业纳入碳市场范围,覆盖全省约70%的能源碳排放量。

据悉,广东是国内唯一实行配额免费和有偿发放制度相结合的试点,2013年企业免费配额的比例为97%,2014年电力企业进一步降低到95%。碳市场运行以来,已有超过80%的控排企业实施了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项目,超过60%的控排企业实现单位产品碳强度下降,其中,电力、水泥、钢铁、造纸、民航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1.8%、7.1%、12.7%、15.9%、5.4%。对此,中山大学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曾雪兰对媒体表示,碳排放配额有偿分配机制的建立,体现了“资源稀缺、使用有价”的理念,提高了企业主动减碳的意识,为全国碳市场配额有偿发放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推广碳普惠制度,让民众成为生态发展受益者

此外,广东省推广碳普惠制度,让民众成为生态发展的受益者。如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的红光村收到省生态环境厅发的3804吨碳普惠减排量的备案通知,减排量通过竞价拍卖,实现碳汇收入12.4万元;广州市花都区梯面林场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核算减排量、网上公开竞价等措施,最终将13319吨核证减排量卖给一家企业,获得碳汇收益20多万元。广东省不断推出丰富的碳金融衍生产品,不仅拓宽收益资金使用途径,有效盘活了“沉睡”的自然资源资产,更探索出了公共性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据悉,碳普惠制度建成至今,控排企业累计购买了150多万吨的林业碳汇、分布式光伏类等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省定贫困村以及生态发展区带来2500万元收入;也让更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受益:广州已上线全国首个城市碳普惠平台,通过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低碳行为,就可获得碳币,兑换商品,部分碳减排量经过核证后还可以进入广州碳排放交易所交易变现。

数字

广东超额完成碳强度目标,十年累计下降超44%

统计显示,2010年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以来,广东省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碳强度目标,十年累计下降超44%。其中,“十三五”前四年广东省碳强度累计下降 20.1%,接近完成国家下达的下降 20.5% 的目标。在碳排放交易方面,截至2020年,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69亿吨,累计成交金额34.89亿元,占全国碳交易试点的38%,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同时,广东省迎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多方面的机遇。作为经济大省,广东将紧抓“十四五”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努力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进而为率先实现碳中和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激发绿色低碳的新动能,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资料来源

新华社、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官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