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别当只顾自我欣赏的书法家
日期:[2021-07-11]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宋湘行书对联

■黎向群(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统筹

白蕉先生在《如何欣赏书法》一文明确指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书法的欣赏,欣赏者与书写者合作。欣赏者从书法形体线条的变化看见书写者内在的思想感情。这种合作的获得是基于对艺术的认识,而认识的基础是实践。我们了解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即明白艺术的审美活动实践之间的血肉关系。”

近二十年的书法创作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有悖传统、追求个性的书法展览,如巨制书法、吼呼书法、喷射书法、江湖书法无处不在。往往现在许多的展览开幕式时,热闹非凡,之后却门庭冷落,无人问津。当代书法展览面临着开幕即闭幕尴尬的局面。相比之下,近几年举办历代、断代的书法展以及颜真卿、董其昌、杨守敬等书法专题展、书法文献展,颇受热捧,门庭若市,人气鼎盛,吸引一批又批的观众,形成很大的反差。究其原因,近二十年的书法活动,主要忽视了书法家与欣赏者是一种血肉的合作关系,人为将两者关系割裂了。

首先,文字是书法的载体,书法有其本身特定的书写规则。书法是书家通过笔法、墨韵、间架、行气、章法以及运笔轻重、快慢和情感的变化,表现雄伟、秀雅、平正、险劲、流动的风神,而不是脱离文字和书写法则自由发挥的。当书法从实用转向纯艺术的时候,作品从书斋走向展厅,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

白蕉指出:“字大,写起来容易散漫,所以要求紧密。”当代书法创作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作品形式从小尺幅到大制作,字形结构从小字到大字,观赏从近距离到远距离,那么,书法创作就要求当代书家改变对传统书法研习的方法和书写习惯,然而,过于适应展厅效应,追求视觉效果,流于创作形式,字形的无限放大,出现书法载体缺失、字形支离破碎、见墨不见笔、行气不畅、章法混乱等现象,欣赏者感受不到书家身上的性情、修养、气格、神趣等内在涵养,满足不了欣赏者的审美需求。

历代书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书家对传统书法经典的学习越深入,发展空间和形成个人风格的可能性越大。从传世的作品来食古越深,流传越长久;远离古法者,不为欣赏者欢迎的,却流传不久远。

郭绍虞先生提出六项标准:“一是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是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是意态,要飞动;四是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标准看帖;五是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是气象,浑朴安详。”

大家知道,书家与欣赏者是一种双向的关系,而不是单向关系。要互相合作和互动,才能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所以当下需要找到一个审美切合点,那就是欣赏标准了。我们要以郭先生提出的六项标准为准绳,通过学习历代碑帖了解结字、用笔、章法等书法规律,进而把握书法艺术本质和书法文化精神,最终锤炼“功夫”以致达到宛若“天然”的艺术境界。

欣赏者对书家作品的认识,随着书法的发展而发展,书法作品的风貌促进了欣赏者的审美见识,而欣赏者的审美见识又促进了书家的艺术追求。观赏书法,所观赏的是从书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文化涵养、性情修养、创作心态等内在精神。真正的大书家,必是以其才能、性情、修养、境界,创造出具有神、气、骨、血、肉的书法形式,显现出具有风神的个性风貌,这才是欣赏者所称之为“美”的经典。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