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早期欧洲版画的精美制作及美学元素值得研究
日期:[2021-07-11]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西方版画中广州的繁华景像(之二)

■王松柏(德国德雷斯顿造型艺术学院博士)

很多年以前,我还没上大学,在岳麓山南院学画画,当时还没有像样的美术资料,1994年突然从美院入口的对面街边冒出一个小书屋。里面摆放着很多西方大师素描系列书籍,我一连买了好多本,极度饥渴的心灵突然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中,书中夹杂有欧洲古典版画,对此印象深刻。大学时期买到一本薄薄的有关德国古典版画的书籍,铜版纸印刷,极清晰、极精美。

后来去德雷斯顿造型艺术学院系统地学习木版、铜版、石版和丝网版画,老师经常带我们去艺术学院旁边的版画博物馆,近距离观看了大量的古典和现代版画原作,对版画的喜欢也越来越强烈了,开始生起拥有版画的念头。

欧洲版画起源于十四世纪左右,相较于中国木版画,晚出了很多,公元686年《金刚经》刻本出土,表明中国在唐代就拥有高超的木刻水平。版画在西方美术史和传播史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照相术还没有发明之前,版画和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术一起支撑起欧洲的文化艺术传播。早期的欧洲版画也使用木板,其内容多为扑克牌、圣母圣人像以及书籍插图等,风格朴素古拙。后慢慢出现铜版画,其制作技术和画面的精细程度逐渐超过木版画,诸多艺术大师也选择铜版画进行创作。文艺复兴时期的伦勃朗和丢勒就对铜版画技术作出很大贡献,西班牙艺术家戈雅开创飞尘法,创作了《狂想曲》和《战争的灾难》等系列铜版画作品。

在德雷斯顿的易北河中开阔的河滩上,每逢周末,就会举办一个琳琅满目的跳蚤市场,绵延数里之长,里面人山人海,这是德国人钟情的休闲方式,也成了我周末最大的乐趣所在。在那里可以淘到一些精美版画,后又在老城的古董店和一些小画廊,发现了很多欧洲古典版画。

因为版画的复制性,故价格不太贵。在我收藏的版画作品中,有一小部分是很特别的,关于中国题材的版画。每每见到中国主题的版画,就心生欢喜。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抵达中国为乾隆皇帝祝寿,英国画家阿罗姆随团到中国,那时没有相机,画家使用画笔描绘所见所闻,回到英国后版画工作室画师根据素描稿用铜版画制作出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也有五幅版画刻画出广州官吏和商人上层的富裕和繁华,以及广州十三行的发达商业面貌。其他的版画则描绘了清代的民风民俗。这批作品数量虽然不多,而且不完整,但大部分作品对国内来说都孤本,是第一次展示。

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源于《马可波罗游记》。元以后,来中国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增多,这些传教士和旅行家用文字和素描记录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版画师根据这些素材翻刻成铜版画、木版画或者石版画,以单幅画或杂志方式出售,以满足欧洲人对中国的神秘感。那些画师大都没有去过中国,免不了根据自身的审美经验来描绘和刻画中国的人物与风景建筑,故人物造型或多或少加进了西方人的特色元素,人物的形象既具西人特征,又有东方神韵,通过这样多次的文字、思维和材料转换而生成的图形,替代和完成了只能由生物学上的混血才能达到的效果。版画画面与事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影响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而现在我们来看这批版画,除了史料和文献价值以外,版画的精美制作及美学元素都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站在承载200多年的时光洗刷而变得发黄的纸片面前,时间在慌乱和惊愕中流逝,画面承载的历史有如这些纸片一样脆弱,目光所及之处皆在刹那间又成为过去,过去又跌落在过去之中。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