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艺术具有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独特力量
日期:[2021-07-11]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波斯王子胡美与中国公主在花园里会见 波斯细密画

■王镛(著名学者)

人类渴望互相了解,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神往于遥远、陌生而新奇的异国事物。这就需要一种世界性语言,以便东西方不同民族的人们用来交流和对话。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迈克尔·苏立文在他的名著《东西方美术的交流》的《序言》中,引用了蔡元培先生的名言:“艺术是惟一的世界性语言。”苏立文十分赞赏蔡元培的观点,他相信艺术具有促进东西方不同民族的人们交流的独特力量。他这部著作正是东西方不同民族之间运用艺术这种世界性语言进行对话的历史记录。

《东西方美术的交流》一书谈论的西方包括欧洲和美国,东方特指中国和日本,时间跨度从16世纪至20世纪,美术交流的内容以绘画为主。苏立文作为一名治学严谨、持论公允的艺术史家,翔实记录了16世纪中叶以来四百多年东西方美术相互影响的历史。这段历史的前期(约1550—1850年),利玛窦、郎世宁、王致诚等欧洲传教士画家带来的西方写实绘画技法,影响了日本的南蛮屏风画、南画和浮世绘,影响了中国的宫廷绘画、山水画和人物画,而中国艺术趣味也影响了华托等法国画家的罗可可风格,中国美学思想启示了欧洲园林艺术。这段历史的后期(约1850年之后),西方美术对日本和中国的影响逐渐占据压倒的优势,但同时日本浮世绘版画又强烈影响了欧洲印象派画家马奈、德加、莫奈和惠斯勒、洛特雷克以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等人,甚至西方现代艺术的某些流派,譬如波洛克、苏拉热、克兰、托比、德·库宁等人的抽象表现主义,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东方思想和艺术的影响。苏立文不仅总结了东西方美术相互影响的历史现象,而且剖析了造成影响的多种原因。其中既有宗教的原因,例如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导致西方写实绘画技法的东渐;又有经济的原因,例如中国工艺品远销欧洲引起了18世纪“中国趣味”的热潮;既有政治的原因,例如明治时代的“脱亚入欧”政策推动了西洋画风在日本的普及;又有艺术自身的原因,例如欧洲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对日本浮世绘的借鉴等等。造成影响的多种原因错综复杂,而影响之所以产生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接受影响的一方真正有了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需要。

从历史发展的主流来看,东西方美术的相互影响是积极的、富有成果的,正如作者所说:“无论原因是什么,其结果都给不同民族的艺术和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极大刺激,造成了艺术的繁荣。”(据王镛《移植与变异——东西方艺术交流》,题目为编辑后拟,原文有删减。)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