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陈金章:《武汉防汛图卷》是国画探索的丰碑
日期:[2021-07-25]  版次:[A09]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武汉防汛图卷》(局部)




■《武汉防汛图卷》(局部)

■杨之光 《九八英雄颂》

■傅抱石 《暴风雨图》轴,1954年。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白日里,黎雄才先生怀揣几个馒头,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泥泞的防汛大堤上写生,记录下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现场瞬间。晚上,他又不知疲倦地对写生素材进行整理。历时两年终得完成……这是不少有参与1954年武汉防汛工作的老一辈共同的记忆点,因为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岭南大家黎雄才历时两年,创作出了一幅被誉为“防汛史诗”的巨作——《武汉防汛图卷》,近日,河南多地受强降雨影响,造成包括郑州等城市严重内涝,牵动了国人的心。而这幅图卷反映的正是人民面对灾难,众志成城,克服困难的重大场景,著名画家陈金章形容,“这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画探索的丰碑。”

中国画不但能够反映时代 还能反映千军万马的战斗生活

1954年夏,长江中游暴雨倾盆,洪水泛滥,百年不遇的狂风恶浪,严重威胁着武汉三镇数百万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党和政府号召下,全市军民紧急动员,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防汛斗争。当年广州美院的前身——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也无一例外地投入了这场战斗。其中,时为教师的黎雄才就在抗洪现场,他以画笔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绘就了上百幅速写。正是在大量的写生稿基础上,他才创作出了这幅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斗争的鸿篇巨制。

著名画家陈金章回忆称,当时自己还是中南美专学生,全校师生为响应抗洪号召,纷纷住到了堤坝附近,日夜轮流巡堤,他记得当时很少机械工具,多靠人力,但场面很恢弘,黎雄才老师看到千军万马般的筑堤队伍也特别激动,他当时四十多岁,没有被安排劳动,于是他就踩着单车,背着帆布袋装几只馒头,一些榨菜,整天在堤上转,带着画具不停画,“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当时的场景,现场就是那样。”

陈金章介绍,整幅长卷可以说分两部分,前部分是抗洪筑堤的时候画的,而后部分则是恢复生产之后,黎雄才再深入现场,画了后面一部分。

“这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画探索的丰碑。扭转了当时普遍认为中国画不能反映时代的论调。这张作品说明,中国画不但能够反映时代,还能反映千军万马的战斗生活。”他说。

于非闇: 罕见的鸿篇巨制 动人心目的作品

收藏周刊记者翻查历史材料发现,1956年7月10日,“第二届全国国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馆开幕。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卷》参加了展出,旋即成为舆论的焦点。其时《美术》杂志对此进行了大篇幅的研讨,尤其是对于传统绘画能否表现现实生活等问题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而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卷》,也成为大家讨论传统绘画介入社会现实生活可能性的最佳范例。

著名画家于非闇更以《动人心目的“武汉防汛图”》为题,抒发了他的感慨,对此画作出了中肯的评价:“由于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和对于民族绘画的重视和关怀,在国画创作方面,就一年比一年进步,一年比一年提高,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次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作品就比第一届的更多更好,其中《武汉防汛图》(卷),我认为就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鸿篇巨制动人心目的作品,这卷画,是我有生以来所见的动人的现代作品之一。”

著名美术史家于风也曾撰文评价,由于防洪大堤很长,水位又高出武汉地面,加上整个场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构图取舍和场景的概括安排,难度很大。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推敲,终于完成了这件长达28米的力作《武汉防汛图卷》,“当这件作品首次展出时,立刻引起轰动,并赢得‘防汛史诗’的高度赞誉。北京中国美术馆也视为传世珍品。当即予以收藏。”

再现了“新社会人民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的伟大事件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对整幅画进行了解读,他介绍,整件《武汉防汛图卷》从右至左,分十二段,将防汛的发展过程陆续展开,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乌云笼罩的汉口-武昌一带,水位上涨,测量人员紧张地工作,以及狂风巨浪袭击着堤坝;进入中段,映入眼帘的是迎着滔天白浪和如磐风雨,军民以血肉之躯与洪水激烈搏斗的场面。水中组成的“人墙”和堤坝上如织的劳动人群和车辆,无不让我们体会到抢险的惊心动魄。而后段所表达的则是抗洪胜利后农民回归家园、致力于生产的平和景象。纵观全卷,起承转合,张弛有度,给人以波澜壮阔的艺术感受。

“黎雄才将浩渺苍茫的山水与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劳作场景巧妙结合,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无缝切换,既保持了现场写生的鲜活生动,又不失传统笔墨的隽永意味。”胡斌认为,“这一艺术经典再现了‘新社会人民以集体力量克服困难’的伟大事件。”

●杨之光

《九八英雄颂》

杨之光的《九八英雄颂》描写了九八抗洪当中解放军战士结成人墙挡住洪水的战斗场面,作品构图上以人墙为线索形成对角线构图,增加画面的动势,突出抗洪救灾任务的艰难。创作技法上,采用画家独创的没骨画法完成,墨与色彩的大胆运用,具有时代特色,在真实表现人物形象的同时又不失中国传统水墨的韵味。

●傅抱石

《暴风雨图》轴

图中山山水水皆笼罩在疾风苦雨中,山峰无论远近全成茫茫一片,消失了原有的轮廓。其间平地上的草屋几为风雨所破,摇摇欲坠。画家对山川的刻画不求细致写实,通过控制下笔的方向与力度表现出暴雨的速度之急和力量之猛,从而强化暴雨给人带来的真实感受。可想画家作画时必是解衣磅礴,挥笔快扫,酣畅淋漓地写下风雨飘摇的骇人气势,实为一幅以气势写景、以气势动人的佳作。

此图为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捐献。

(据故宫博物院)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