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试点“双减”政策 家长积极适应变化
日期:[2021-08-03]  版次:[A16]   版名:[新教育]   字体:【
■廖木兴/图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称为“双减”政策。《意见》明确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并指出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确定9个城市为“双减”工作全国试点,广州市是其中之一。

“双减政策”开始试点,但学生的课业辅导需求依然存在,很多家长重新将目光投向上门家教、校内托管等上,试图在政策落地实施与“培优”“补差”的个性化需求中寻求平衡。

■统筹:新快报记者 梁茹欣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茹欣

见习记者 邓善雯

暑假培训需求仍在 课业辅导占比近半

新快报教育周刊日前发起了一项问卷调查,针对“双减”政策,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家长表示支持,认为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对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虚假宣传、贩卖焦虑、教学资质参差不齐、收费标准不合理等问题进行整治十分必要。

调查问卷数据还显示,市场培训需求依然存在。今年暑假没有选择报班的家庭仅占26.09%。在暑期培训课程中,艺术类培训课程成为最热门选项,占比50.72%,但学科类培训课程占比仍然达到了42.03%。

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家长认为,假如周末或假期不能到教培机构上课,会选择其他的替代方案。有的家长表示会选择参加校内的课后学科托管班,有的家长表示会让孩子与同学拼班,请名师辅导,还有家长表示会请一对一家教,上门辅导。

上门家教、课内托管 家长寻求替代方案

上周,广州家长林女士(化名)接到培训学校的通知,校方表示今年9月份开学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不能继续接受校外学科辅导。林女士对新快报记者说:“寒暑假及周末孩子不能去教培机构上课,那只能请家教,上一对一上门课了。”

林女士自称教培机构的“资深用户”。孩子还在小学时,就成为各大教培机构的常驻对象,从学科辅导,到艺术、体育等各类培训,孩子9年的学业生活几乎全部由学校与教培机构串联而成。林女士认为,在孩子还没有那么强的自主性时,家长需要让他们将时间更多地投入学习,而选择让孩子去教培机构上课无疑是其中最为便捷且有效的一种方法。

林女士认为,大家之所以找教培机构,是因为有“培优”和“补差”个性化需求,“一旦教培机构不能提供这些服务时,我肯定找其他的替代品”。

部分家长虽有请上门家教的意向,但高昂的费用往往让他们望而却步。“我儿子之前请了私人一对一的数学家教,但一周上两节课就要一千多,负担不起。现在又不能上培训班,只能见招拆招了。” 家住越秀区的张女士说,平日里自己会上网看解题视频,再去辅导孩子的功课。

除此之外,有些家长还把目光投向了校内课后托管。日前,广州下发了《关于做好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市11个区均开展小学生暑期托管工作,并重点选取越秀区和番禺区作为暑期托管试点区,吸引了不少家长报名参加。有家长向记者表示,眼下政策出台,希望配套能够尽快落实,目前最重要就是要合理引导并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

丰富孩子课余生活 亟需配套措施落地

郑女士当了六年的小学年级家委主席,她告诉新快报记者,她没有给孩子报辅导班,她更愿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天赋,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成长。在她看来,信任学校和老师,按进度完成校内学习计划就可以了。课余时间应该用来学习怎么生活。“虽然在周末补课可以让孩子的成绩再提高一点,但我更相信生活的能力、眼界、审美、趣味比只会念书更重要。大家也可以不用那么焦虑”。

不过,像郑女士这样淡定的家长并不多。很多家长都十分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但由于工作忙及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难以兼顾好孩子的学习与课余生活。“我们也不想用太多的培训占用孩子的假期,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多利用社会资源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减少我们家长的后顾之忧。”有家长坦言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新快报采访表示,目前学生学业上的减负问题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除了对教培机构的整治,家庭和社会方面还需转变观念。“除了上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还要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成长与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使节假日及周末不能补课,也不意味着学生在此期间不能成长。在政策落地后,学生们更需要各种方式的帮助,更加积极地规划和设计他们的课余生活”。

储朝晖认为,对于某一个知识方面的欠缺,可以通过补课来解决,但成绩不等于成长,孩子成长方面的缺失,很多家长及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到,并在过去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社会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单单是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做好相关的配套。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