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蔡显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 对于书法要有高尚的审美追求
日期:[2021-09-26]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蔡显良《毛泽东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篆书斗方 69cm×69cm

■蔡显良《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行书斗方 69cm×69cm

蔡显良

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蔡显良:

书法创作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并找寻适合的发展方向,如何发挥传统艺术魅力,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新的活力?日前,值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蔡显良书写毛主席诗词并进行网络展之机,记者与其进行了对话。他说,“弘扬书法艺术所蕴藉的中国气质与民族精神,是书法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文化担当”。

收藏周刊:蔡先生您好,近期您书写毛主席诗词并进行了网络展,请问您期待能从这个展览里收获什么?您期待听到哪方面的探讨和交流?

蔡显良:书写毛主席诗词并进行网络展的初衷,大略有三:一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强起来再到富起来,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就应该用文艺作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二是毛泽东既是革命家又是诗人、书法家,其诗词不但气势恢宏,而且是中华民族追寻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画卷,堪称革命史诗,阅读并书写毛泽东诗词,不啻是提升人生境界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极佳途径。三是与时俱进,乘上科技进步的翅膀,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云展览,能够收获更多的观众,也便于多多听取方家意见,虚己受人,或可更加进步。

如今书法艺术退出诸多实用领域已是不争事实,书法创作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并找寻适合的发展方向,如何发挥传统艺术魅力,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新的活力,书法家如何在新时期的文艺园地书写新的气象、展现新的面貌、表达新的思维,均值得具有担当的书法家进行探讨和交流。

收藏周刊:您曾说,“小道书法,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门艺术,在大是大非面前亦需坚守初心本色”,请问您的“初心”是什么?

蔡显良:对长期从事书法艺术教育和一直坚持书法创作的我而言,坚守初心本色主要指向于两点:一是传承书之“艺”,二是弘扬书之“道”。

众所周知,书法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中国书法就是用毛笔作为独特工具书写汉字的一门艺术,以毛笔和墨作用于纸上,通过点画笔墨的变化和组合构建视觉艺术形象。书法是汉字在长期应用和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包含着汉文字的书写规律和方法,那些出人意表的运笔、用墨、结构或章法正是其艺术张力之所在,大小参差,奇正相生,黑白变幻,无不彰显着自然界的辩证法则,吸引着欣赏者的审美思绪,赋予书法作品有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独特审美感受。如何传承这一门独特的民族艺术,使其散发永久的艺术感染力,是书法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艺术责任。

但书法不仅仅是书“法”,其承载的除了超越实用性的美学价值与审美范式,还有深深蕴含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内涵。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达到艺术表现之极致的艺术,原因在于它以最为大众化的方式展示出最鲜明的艺术特性,用最具亲和力的面貌展露着最东方的审美况味。苏轼有一则关于书法的著名论断,那就是“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有血有肉,形、意、神整合一体,这样的书法在本质上自是一种抒情写意的艺术,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均能够通过作品感悟其中的艺术情感和审美意趣。而且书法在中国最具普及性,无处不在,从招牌广告到书报标题,从楹联碑碣到厅堂装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贴近大众生活的一门艺术。书法不仅是东方艺术的一枝奇葩,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上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展示出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和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折射出民族心理的独有气质和东方审美的精神特性。因此,弘扬书法艺术所蕴藉的中国气质与民族精神,更是书法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文化担当。

文艺的繁荣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密不可分。古有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唐白居易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亦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目前整个的民族精神正处于昂首挺进的良好状态,时代的整体氛围是不断求索、奋力前进的,体现到文化艺术上同样如此,探索与创新中深入表现雄浑的气势、博大的内蕴、雅逸的韵致,正日益成为时代的审美主题。也就是说,包括书法在内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创造中,均承载着值得思考和期待的积极向上的时代性审美内涵,也是有限的文艺作品最需要完成的无限任务。

收藏周刊:刘熙载的“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一语,您曾说它“言犹在耳”。请问您是怎么理解他所说的高韵、深情、坚质、浩气这四个词的?

蔡显良: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自然是进行书法艺术创作必须气韵高雅,情感深厚,品质坚实,气势浩大。概括而言,此话主要针对的是书法的精神层面,而非技法层面,可见古人对于书法技法之外“人”的因素的重视。故书法只有先技后道,由技进道,才能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牝牡。“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中国传统艺术一直走的是一条追访美、求证美、表现美的光明大道。书法自是不能例外。笔法自然、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具体到一张作品时,点画的精到、结构的优雅、墨法的润泽、幅式的适合、印章的匹配等等,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整体上显得十分和谐,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对于书法要有高尚的审美追求,古人早就言之凿凿,我们更加必须坚持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怪、丑、脏、俗,都不应成为书法家所追求的东西。

收藏周刊:您是否认同以“书卷气”作为衡量书艺高下的主要依据?您心中的“书卷气”有哪些方面的体现?

蔡显良:我曾经撰文提倡“文人书法”,并借鉴民国画家陈师曾对文人画概念的盖棺之论,定义“文人书法”为“书法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书法中单纯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书法外看出文人之感想。”简言之,文人书法即具有“文人气”的书法。故文人书法并非文人与书法的简单叠加,并非文人写的字就是文人书法。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文人的趣味很多,具体到书法作品之上,那些萧散自然、韵雅意足的书法才是好的作品,而鼓努为习、乖张浅俗之作自被文人摈弃在视线之外。“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俗气”“尘埃气”等是历代书论中所要摒弃与批判的书法之病,而反对俗书的结果自然就是“书卷气”的强调,唯此书法才雅,书卷气也就成为衡量书法艺术水平高下雅俗的主要依据,或谓文人书法的核心就是书卷气。然而,书法作为中国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其承载的远不止此,否则也不会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类似“核心论”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林语堂曾说过“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等等。这些说法恰当与否暂且不论,但可以明确的是,产生这些说法的主要原因自然是因为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除了技术因素之外,其背后承载的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到现代,人们的分工是越来越细,专业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进而成批量的出现史无前例的所谓“专业书家”“职业书家”,将“余事”完全变成了“正业”。而因此出现的一个令人无比担忧的现象,就是有人说的“文人不书家,书家不文人”。进入现代社会,文人的角色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前习惯把研读经史子集、喜欢吟咏诗词歌赋的士人看成文人;“五四”以后,我们又把写新诗、散文、小说的读书人当成文人。而现在,会唱卡拉ok并讲一口流利英语、在电视上侃大山赢得广泛赞誉、用现代汉语写作却不会写诗填词等读书人,我们可以说其不是传统意义的文人,但我们无权说其不是当代的文人。但是如果你要成为书法家,就必须在精通技法和书法知识的同时,加强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全面修养,你必须创作独具文人气的书法。其原因就是,文人书法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书法本身,还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简介

蔡显良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香凝美术馆馆长,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深圳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