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双11消费陷阱提前看 不怕商家“套路”深
日期:[2021-10-27]  版次:[A15]   版名:[3C周刊]   字体:【

10月20日晚8点,天猫、京东正式开启预售,意味着双11购物季迎来第十三次的“消费狂欢”。另一方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10月9日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187号建议的答复》表示,围绕“双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关系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服务领域,开展行政指导,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为了让消费者尽可能避免在商家各类“优惠”活动冲击下,忘了“下单一时爽,维权很艰难”,第三方研究机构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日围绕今年“双十一”电商大促的一些特点,发布了十大消费陷阱预警。新快报记者节选如下,希望大家在疯狂“买买买”时也能有所预防,避免“入坑”。

■新快报记者 郑志辉

1 预售“定金”要警惕

如今各大电商平台玩法不断升级,一些商家通过预付定金直减的活动,消费者提前支付定金,如未支付尾款则定金不退。一些消费者对此了解不足,因而购物节常常伴随着定金纠纷。

●消费提醒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马恺浓律师表示,预售通常需分两笔付款,分头款和尾款,很多商家标注如不支付尾款,则已支付的头款拒不返还,这有可能侵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果平台内经营者无任何损失,其已收到的头款可能构成不当得利,消费者可要求返还。

而针对商家玩弄“订金不退”和“定金不退”的文字游戏,国家工商总局网监司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将订金改为定金、提出此定金非彼订金不予退还的条款,属于商家打擦边球,“定金不退”仍属霸王条款,将依照《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进行查处。因此,在实践中,商家如果规定“定金不退”的条款,将可能遭受行政处罚。

2 商家“优惠”套路深

根据货物的性质,不同种类货品可使用的满减优惠不同,可能存在“300-30”“200-20”等多种满减优惠,且各类优惠分别计量,不能互通。消费者应在网购时注意平台优惠种类,以及平台优惠可否与商家优惠及其他种类优惠共同使用,尽最大可能维护自身权益。

拼团、秒杀作为购物形式,仍存在大大小小的订单中。拼团的价格往往低于一般销售价格,导致消费者冲动消费。而秒杀则通过短暂的时间和低廉的价格,使得消费者丧失思考空间,从而匆忙下单。

除了满减、秒杀等活动套路外,一些商家还会推出特价限购、消费返现等活动,如商品页面显示特价商品限购50件,前50名下单的用户签收后联系客服返现,然而实际上,消费者签收后,商家却以已达上限等理由,拒绝返现。

●消费提醒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律师表示,先了解优惠规则再消费,以免因规则不明影响消费体验。尽量选择规则完善的购物平台和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商家购物,即使商家不愿意配合售后,平台会为消费者提供基础保障。除此以外,也可以联系所在地消委会组织或拨打12315反映情况。

另外,马恺浓表示,“先付后退”的商家,往往承诺前几小时购物的给予价格优惠,但并非购买时直接抵价,而是成交后予以退费。大部分商家会信守承诺,按照付款时间予以退费,但也有部分商家在活动结束后修改页面,矢口否认。建议消费者预先截屏或录屏,保存好相关的活动页面优惠政策,再下单购物。

3 直播带货槽点多

直播带货如今成了最火热的消费渠道,“双十一”更是如此。然而在火热现象的背后,直播购物翻车事件频频发生,货不对板、商品质量难以保障、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商品性能被夸大等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维权最多的事情。

●消费提醒

对此,马恺浓表示,由于直播的即时性,可能出现直播的广告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消费者实际收到的货物与主播讲解的货物货不对板等情况,此外,直播购物还涉及退换货难、售后不及时等情况。消费者应理智甄别,不要冲动消费,购物前查看下店铺的评分和商品的评价,这些都能最大限度避免消费者被“坑”。

4 警惕商品为“电商专供”

同样的产品,线上较线下便宜许多,仔细一看,原来是品质、服务大打折扣的“电商专供”,怎能不叫消费者生气。

●消费提醒

在产品质量上“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一模一样,仔细看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实际上“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的商品。“电商专供”商品一般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5 消费金融高息无提示

大促期间为刺激消费,电商纷纷推出类似于信用卡的“赊账服务”,而且不少平台为鼓励消费者使用消费金融付款给出了更多的优惠。大部分电商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分为一次性还款的免息服务,以及分期付款的收手续费服务,并且多数标明具体的还款金额。

●消费提醒

消费者需明白任何的“赊账服务”都需还款,并且不同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分期手续费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平台甚至没有明确标示具体还款金额,待还款时高额手续费让消费者诧然。此外,开通并使用多个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容易造成忘记还款,影响个人信用的情况。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