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梁凤莲:《红楼梦》是一幅工笔人物长卷 人与景物的描摹状写,恍能立于纸上
日期:[2021-10-31]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清)佚名《大观园图》,纸本设色,纵137厘米,横 362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园图》是目前发现尺幅最大、所绘人物最多的单幅《红楼梦》题材绘画作品。全图展现了蘅芜院、凹晶馆、蓼风轩、牡丹亭及凸碧山庄五处不同形式的建筑及以此为背景的不同人物场景,共绘173人。中国国家博物馆于 2019年12月20日举办的“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展出此馆藏画作,使其第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它自 1955 年发现以来便收藏于国博。图文来自许军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园图>考略》。

■《黛玉葬花》,戴敦邦绘。

■点金银丝鸳鸯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乾隆。此剑剑身有大清乾隆年制款识,雌雄双剑合用一个剑鞘,剑柄为象牙制,正反分别刻有哪吒和仕女的形象。《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湘莲道:“既如此说,弟无别物,囊中还有一把'鸳鸯剑',乃弟家中传代之宝,弟也不敢擅用,只是随身收藏着,二哥就请拿去为定,弟纵系水流花落之性,亦断不舍此剑。”(编者注:然而此人最后反悔了,悔婚,要向尤三姐索回此剑。尤三姐还剑给他,同时当场自刎。此人至斯,再悔,然后遁入空门。

秋日的阳光穿透面前的玻璃幕墙,幻影层叠,和某个展厅内的布设相仿。是的,我说的是“《红楼梦》文化展”在粤博开幕时,给人留下的光影印象。

“是啊,似乎很多的旧时光,也穿越而来。”她说。

这天,因着很好的缘由,我们就这样突然谈起《红楼梦》。

梁凤莲,有时候,我们会亲切叫她“凤莲姐姐”,在电话那一头,是始终洋溢热情的清脆声音。“其实我们现在谈红楼,和你们常研究的书画,是密切相连的”,她说。

她说,“徐徐展开,人物立于纸上,你看到了吗?”

我说:“看到了。”在这里,我把她的话复述下来,你也来看看。

“《红楼梦》是我们的书画艺术传统在文学界的一种绽放和呈现。”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文/图

1 充分的情感给予,肆无忌惮的详尽,使人物如写意般立体,如工笔般细腻

当年读研,有一门课,专给我们讲红楼,至今让人难忘。我们今天谈起红楼,和你们的书画研究简直可互为映照,因为,那里怎会只有什么单一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社会批判意义呢?它真的就是一个大观园,各色人物的喜怒哀愁;回廊花苑的夜雨冬雪,就仿似一幅《千里江山图》,把那个时段的整体面貌收纳。

它的人物,非常具有书画艺术性,我们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还有大大小小的人物,从丫鬟到主人,这些刻画,有的是工笔,有的是写意,而且每个人物都“画”出了关注和情感,都有一种爱。

然后我特别感触的,是《红楼梦》以现在非常倡导的那种所谓非虚构写作路径,肆无忌惮,详尽细腻。

所以当我们细察每个人物的感觉,因其丰富性,你就不可能单独喜欢其中一个而已,比如晴雯、袭人,乃至妙玉等十二钗,每个人物都有不同设计,优点很明显,而缺点在优点映衬下,显现的是个性。缺点能成为个性,优点能成为光彩,这是这部小说非常难得的一个地方。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特色,我们要热爱的,可能有好几个人呢。

这就不像其他小说,比如女儿国(的千人一面),大观园中女性的繁复和多元、立体,让我觉得她特别像一幅画,每个人物都立于纸上。(这种写法)非常非常了不起,也很难超越,因为他写得用心、耐心、具备温情,稳得住,如工笔画一样饱满。而笔下出现的多达几百号人物,那些附属性的、一笔带过的,也因其设计感,栩栩如生。

2 独树一帜,曹雪芹的创作手法,后人难以追随复制

从小学三四年级起,亲戚自香港寄来四大名著,因我当时还不识繁体字,就听父亲来“读”,那《西游记》《水浒传》包括《三国演义》听着甚是有趣,但《红楼梦》光听已觉不够,往往读罢,我就自己拿起来再看,虽未全能看懂,但已感受到“人物立于纸上”“场景跃然生动”的强烈特色。所以,我觉得它就像一幅画,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那样的长轴大画,而不仅是一部长篇小说。

彼时我们读着那个特殊年代的文学,也系统读俄罗斯和苏联文学,乃至欧洲、北美板块作品,而后就会体察,《红楼梦》和它们和传统四书五经都不同。它能成为“奇峰”,与多年来这种独树一帜,而没有更多追随者的创作手法密切相关。它是一幅长轴大画,每个人物、每个场景,都像画里面的完美布局,彼此呼应而凸显其上。

而《红楼梦》整个的写作方法,和我们从前的传统认定也不一样,且迥异于习得的西方外来手法。它非常讲究布局和轻重,以头五回建构起一个完整叙事因果结构,使全书富有整体观,每个人物稳定而出彩,这非常难得。我们后来许多的创作手法受西方影响,关键词如意识流、呓语式、全景式、第三人称或者自我观照等,它们带来许多优势,但也带来许多障碍。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许多小说已经颠覆了它那种记忆、手法、心态,还有包括他对人物的那种情感给予,所以,两者传递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

曹雪芹就是文学殿堂里的一颗恒星,恒久闪耀,光芒又没法复制。

它为何是我国小说艺术长河中的一座孤峰,因为它和我们的人文传统、书画艺术传统密切关联。而如果要从技巧上来探讨此点,真可洋洋洒洒写一大本书。

红学为何当年成为“显学”,就在于它有许多无法去穷尽研讨的内涵,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视角,这种丰富多元,乃至“红惑”,吸引着人们不断深入探寻。

3 黛玉的坚守本心和孤高自傲,使其成为具有超前性的人物孤本

若要回答最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可能,由于我们读的书多了,单纯说喜欢某个作家或其笔下的某个人物,都比较难,因为我们都是同行。但每个人确有他的偏好侧重。从艺术角度出发,喜欢的人物不一定是最出彩的,但一定是他的某一点,价值取向也好,个性也好,吸引了你。

比如林黛玉,她写“孤标傲世偕谁隐”,她孤高自傲、不流俗、坚守本心。在如此讲求纲常礼教的封建社会,能有这样的特立独行,我觉得与她的家世、教育都有关系,这个就是立像、塑造。作者让林黛玉,在这个方面成就了当时没有出现过的一个女性形象,是非常独特的孤本。

另一个就是尤三姐,她的刚烈,“没有爱、毋宁死”的风骨,决绝得极富审美性。而且推到今天来说,我们现在是不是依然要从公序良俗上来评判一个女人?我觉得她对爱情的执着、纯粹和投入,放到今时今日都是相当稀罕的。

红楼梦的世界,大观园和众生图,早就不再停留于文字之中。我觉得,在现在这个多媒体传播的时代,这本奇书、这本巨著,我们传统文学里的巅峰之作,可以持续走进普通人的心里,走进所有人的认知,也是非常难得、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影视的多种改编,越剧、粤剧等的各式演绎,它一直得到着最大化的传播,中国文学有那么多奇峰异峦,唯独红楼梦能得到如此隆重的普及,占尽风采,这,也是我们应该不时去向这本巨著致敬的一个最好理由。

(受访嘉宾:梁凤莲,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一级作家、博士。)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