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以“日课”方式探求艺术新天地
日期:[2021-11-14]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中国画需修炼画外功,“日课”是一个艺术家每天的功课,它贵在持之以恒的坚持,是有志在创作中获得突破的艺术家必须坚持的一种日常修行。11月9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指导、广州画院美育青创中心主办、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课题组协办的“日课”中国画作品联展在广州画院美育青创中心展厅举行开展仪式,展出青苗计划三期9位画家60多件作品,涵盖花鸟、山水、人物中国画等领域。

年轻的青苗画家对传统文化精神和绘画语言进行持续研究和延承,他们正在以僧行脚般的“日课”方式去探求,甘于寂寞,勤于耕耘,去实现属于自己灿烂的艺术天地。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叶桂创 《清远写生作品之一》 2021年

感想:此次展览作品为清远写生作品,近几年参加写生活动较多,每一次写生都能收集到很多有趣而生动的素材,一路所见所闻都能促进自己对创作的思考,作为一个青年画家需要读万卷书也需要走万里路,只有通过实地的考察,深刻体会各地地理环境、人文风情等,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作品的思想性与内涵很重要,但没有真实的体验很难找到饱满的情感,很难让作品真实展现出应有的深刻性。

王泽川 《粤东小景之二》 2021年

感想:写意是一个多维度的艺术,在二维的纸面上,不但包含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还包含了对画面水分干湿合理控制的时间关系。宣纸与墨水之间的接触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带有古典和东方的韵味,水墨在宣纸上的晕化渗透,让写意的过程难以把控又不可修改。要求整个过程淋漓尽致,气韵连贯,一气呵成。有如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充满力量又难以把控。所以当面对一张铺开的宣纸的时候,需要做好废纸三千的心理准备,也要以“破釜沉舟”的心态轻松上阵。在水墨与宣纸的变化之中体会“墨分五色”,在毛笔与宣纸的摩擦之间体会“骨法用笔”。努力做到在时间与力度之间的理想控制,在绘画性和书法性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

詹斯斯 《瑞风华月》 2021年

感想:在肆意随心的笔墨中寻找法则,寻求生命的本质,皴勾点染中形、色、墨皆是众生万象。往返于大自然与书本之间,向历代名家先贤学画艺之道,吸取万千变化的大自然之理,永不间断地积累学识提高技艺,总感觉画里画外要下的功夫还有很多,好的笔墨需要种种滋养,需要日积月累的萌发与积累。当然更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真诚地画下去,勤于耕耘,只要甘于寂寞,深入劳作,收获是自然的事情。

薛芝恋 《不竞繁华美》 2021年

感想:宋代邓椿在《画继》中提到:“画者,文之极也!”他认为画家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古代的画家多有数层身份,既是画家,也是文人,甚或还有官宦背景。如王唯、苏轼、米芾等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画家写文章、论史哲都有相当能力,绘画于他们也就是陶冶性情。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这种画外功,不仅是技法的再现,更多的是对中国画更深层次的理解。画论有曰:画有四病,邪、甜、俗、赖,邪是用笔不正;甜是画无内在美;俗是意境平凡,格调不高;赖是泥古不化,专事摹仿。诚如吴冠中所说:“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李可染也提出“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这就要求画家除了自身的天赋外,在受教育程度、后天的勤奋上要苦下功夫,淡泊名利,潜心问道,多看画、多读画、多画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才能让“画外之功”发挥作用,反哺和滋养到日常画面上来。

方知均(泽涛)《星辰大海之一》 2021年

感想:作为一个在海边长大的人来说,对大海的一切都有丝丝感情,不管是那风、那浪,还是那一望无际的海平面、那沙滩上的每一个石头……

干净的沙滩总把海边的石头衬托得千姿百态,我的画面,选择了湛蓝的海水,百态的石头、沟壑,积极响应爱护生态环境,爱护大自然。在新时代背景下,做文艺青年工作者该做的事,画好每一幅美丽的海岸线,宣传环保、保护环境,敬畏大自然。

王楠沂 《作品之二》 2021年

感想:在写生与创作中,经营位置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推敲画面时,如何在众多元素所造成的混乱中制造出新的平衡,这是我觉得有趣的环节。这种新的平衡,并不是单纯的合理布局,而是在空间与物象之间形成一个契合且不是单纯再现现实场景的平衡,它是在我对现实对象感受的基础上来制造的一种平衡。但是这种平衡又是可以被自身所推翻,因为在摸索的过程中并无确切的目的,不同的现实场景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在其中寻找更为适合的表达形式。故画面的平衡是在制造与打破之间交替进行的,这跟作者本人的认知水平是有联系的。近期我的作品尝试对不同场景进行描绘,画面根据不同的感受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也算是为绘画本身的另一种可能性。

程尧 《你的战衣》 2020年

感想:主攻写意人物画的我,常思考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心境。我总感觉我们所经历的、所面对的时代变化太快,因此也促使我对生活的感性思绪变化得很快。我作画喜欢笔墨的堆叠,又乐于挖掘不似真却神不灭的青年形态。本次展出的四张作品不是一个系列中的作品,并且经历过两个调整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绘画也从单纯思维的矛盾中慢慢挣扎了出来,开始体现更具体一些的情境,希望能在笔墨和观念之中获得一些平衡感。若观者能在作品中获得一点短暂的共鸣,那便是一种肯定了。

郑可 《明灭之一》 2021年

感想:近两年的创作灵感从在自然中寻找美并逐渐受到中外艺术历史的感召。洞窟壁画、雕像泥塑、古画织品……乃至从古典文本中诞生的想象,它们展示了古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感官与艺术概括。在个人创作里,如何将身边的自然生命带来的感动与历史中的生命沉淀相结合,描绘超出物象之外的生命张力?这是我近期的思考。

吴毓纯 《海城印象二》 2021年

感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身环境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赋予了更为纯粹的情感。海边小镇长大的我,关于海的印象林林总总,熟悉却从未落笔过。这次青苗汕尾写生之行,借海城印象这系列组画,记录了所见所想所忆。翻滚海浪、归岸渔船、劳碌渔民、收获喜悦……景与情刻于心中,溢于笔下,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素材,方能更好地会心自然造化之美。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