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王肇民雄浑深邃的水彩艺术品格 始终以激流姿态代代相承、推进
日期:[2021-12-05]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王肇民《龙牙紫荆》1981年

■王肇民《老人像》1988年

■黄增炎《山竹、地毯与白》2003年

“大道行远——王肇民水彩体系传承展”在广州艺博院举行

2021年11月30日,“大道行远——王肇民水彩体系传承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展览首次提出“王肇民水彩体系”概念,把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王肇民(1908-2003)的水彩作品,与直接师承于前者、或间接受其艺术熏陶的广州美术学院中青年水彩画家们的力作同场呈现,展示了由前者所构建的雄浑深邃的水彩艺术品格,始终在以一种深具传统积淀的激流姿态,代代相承,推进拓宽。

策展人、研究员翁泽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王肇民以“一己之力”,实现了中国水彩画由“小画种”到“大画种”的飞跃,并且还将不断得到传承、发扬。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王肇民水彩体系” 是一个开放、动态的体系

展览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美术馆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主办,展期至2022年2月27日。作品分别在广州艺术博物院的一楼艺术交流厅和二楼专题陈列馆与公众见面,由两个内容板块构成。

第一板块陈列了艺术家30余幅各年代水彩作品,这是继2019年广东美术馆《伟大的风格——王肇民艺术研究展》之后,其画作的又一次集中公开亮相。方寸尺幅上的庄严风范,让人感受到不同艺术手法的凝练整合以及融合了生命感受的超前艺术创造力。

展览另一板块,综合呈现苏家芬、李小澄、黄增炎、龙虎、李燕祥、许以冠、方晓龙、陈朝生、陈海宁等艺术家作品。他们当年都曾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有的直接师承于王肇民,有的则间接受其艺术熏陶。

主办方认为,由于这种传承关系的存在,以王肇民为开创者,以包括上述画家在内的追随者为后继力量,构成现代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存在——“王肇民水彩体系”。这是一个开放、动态的体系,它超越了对王肇民先生的技巧、画风的因袭模仿,而是在对于“品格”的坚守之下,实践出在先生艺术理念指引下的新创造。

将水彩画从明快的“轻音乐”

发展为雄壮的“交响乐”

水彩画起源于欧洲,以其水色流荡、透明轻快,被喻为绘画中的“轻音乐”。而与国画、油画等“大画种”相比,有段时间它曾被误认为“小画种”。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王肇民独树一帜水彩画艺术语言体系的出现,人们对水彩画的这种偏见逐渐消除。

对此,“大道行远——王肇民水彩体系传承展”策展人、研究员翁泽文在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采访时表示,王肇民以“一己之力”,实现了中国水彩画由“小画种”到“大画种”的飞跃,并且还将不断传承、发扬。

馆方介绍,王肇民的水彩画,笔触坚定有力,色彩纯净大胆,画面结构稳固,具有油画般的色彩感染力和雕塑般的质感与量感,又融入国画的笔意与诗性,体现出简洁凝练的自然韵味及苍劲浑厚的艺术境界。正如迟轲所指出,王肇民“擅长人物、风景画,更在静物画中大显身手。他所作花果、瓶盆,生机勃发,变幻莫测,奇崛中蕴藏着庄严的气度”,使人如见狮虎之行于大漠,鹰隼之立于高岩,可以消除猥琐鄙吝之心,而向往宽阔的胸襟、高尚的人格,可谓“伟大的风格”。他挖掘出水彩画未曾被发现的潜在表现力,突破了水彩画传统模式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了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将水彩画从明快的“轻音乐”发展成为雄壮的“交响乐”,使“小画种”恢复到“大画种”的应有地位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格局,为水彩画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形成一种“中国式水彩画”。

记者了解到,广州艺术博物院自2020年开始筹备此次展览,历时超过一年,力图突破以往,把对艺术家的研究,纳入更广阔和深远的视角之中,呈现出一种艺术品格和艺术生命的生生不息。

回顾整个筹备过程,广州艺博院副院长黎丽娜于11月29日展览开幕前坦言:“这次展览是一次新尝试。感谢整个展览团队的辛苦付出!还要特别感谢借出展品的收藏机构、家属、藏家以及所有参展画家。”

“他是以水彩这种媒介,

去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王肇民在审美范畴和精神气度上建立了一个新的高地,把水彩画乃至艺术、教育的品质提升,他走出一条借助技巧和材料来进行更深广艺术探索的“大道”,而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正沿着“大道”,演绎出各自风采。

主办方介绍,当年,王肇民先生已经是不少美术专业学生、青年画家和美术爱好者心目中的一面艺术旗帜,向往者众。他长期担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除了油画系的素描教学之外,还应邀到教育系兼授水彩课。因此,他的追随者以广美教育系学生所占比例为最多。如今著名的中青年水彩画家如苏家芬、李小澄、黄增炎、龙虎、李凯煌、李燕祥、许以冠、方晓龙、陈朝生、陈海宁等,当年都曾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直接师承或间接受教于先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王肇民水彩体系传承者们在美术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理念、技法和风格,在传承中,也有了各自独特的标志性面貌。

有参展艺术家表示,“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努力,但这个努力不仅在技术层面。为什么大家呈现的面貌不同?这说明先生对我们的影响,实际上根源于他的内在。这种内在的强大力量,不仅影响着我们,还会继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因为在这条大道上,闪耀着先生注入的一种充满蓬勃生命力的艺术高贵品质”。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兼水彩画系主任陈朝生,解释了“水彩”这种媒介,是如何被王肇民运用到和艺术的对话之中,并去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他说:“王先生不是在‘画水彩’,他其实是调动了他博大深厚的素养在做艺术实践。我们今天研究他的各种技巧,一定要留意那其中融入他生命体验和时代抉择的风格语言——他在调动其综合素养和智慧,进行着融入东西方艺术精神和气质的探索。”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院长许以冠认为,今天,当我们把王氏的成就,放入艺术史的坐标体系中观察,就会发现,他实现了西方水彩的本土化成功转变,“这是100多年来西方写实主义绘画进入中国后达到成熟的真正标志之一”。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系第一工作室主任陈海宁,则分享了他是如何继续把“传承”向其学生延续的。他说:“先生在《画语拾零》里说的格调,是学生最应该学的东西。往往我们最后传递给学生的,就是格调。‘作画偶然画得好靠灵感,一生画得好靠学问’,王肇民先生用他一生在技艺和为人上的探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追随和超越的典范。”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