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把岭南文明研究引向深处——“横岭考古基地值得期待”
日期:[2022-06-26]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新石器时代第1段泥质陶圈足盘,咸头岭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第1段泥质陶圈足盘,咸头岭遗址出土

■彩陶钵,新石器时代晚期,1961年增城金兰寺遗址出土

■横岭遗址墓葬M14全景及随葬器物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近日,记者获悉,广州将在流溪河畔建设全市第一个考古基地。今年距“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立项已有二十年,依托横岭考古基地,将主要致力于解决哪些岭南探源问题?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强禄就相关方面,接受了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的采访。

1

探寻文化传播路线

收藏周刊:2022年6月13日,《从化区温泉镇卫东村地块(广州从化流溪河流域横岭考古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上审议通过。广州将在流溪河畔建设全市第一个考古基地。从研究角度来看,依托从化横岭考古基地,将主要致力于解决哪些问题?

张强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立项至今已有二十年。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作为“重瓣花朵”文明圈最南边的岭南,是如何从史前到秦定岭南,经过漫长的交流融合、兼容并蓄的发展过程归于一统的,这个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关注。目前广州所发现年代最早的考古遗存,是约6000年前的增城金兰寺彩陶。而在环珠江口区域,则普遍发现有距今7000-6000年前以彩陶和白陶为代表的早期文化遗存,为通常学界所说的“咸头岭文化”或“大湾文化”;这些遗存在环珠江口的香港、澳门、深圳、东莞、珠海、中山及增城南部都有发现。

从考古学视角来看,咸头岭遗址是岭南地区尤其是珠三角距今7000-6000年间的“文化高地”,来自沅水中上游和湘江中下游地区的白陶与彩陶,明确显示出洞庭湖地区发达的考古学文化对环珠江口区域有影响,同时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通过洞庭湖区域对珠三角也产生了影响。通过咸头岭遗址为代表的咸头岭文化可以清楚地看到,珠三角社会发展进程从这个时期开始就紧跟着长江中下游文化发达地区在发展。

收藏周刊:从文化传播的线路来看,这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对岭南地区的影响很明确。这类文化是怎样从洞庭湖地区到达环珠江口的,中间是否还有研究缺环?

张强禄:若按文化传播的线路,在广州目前地理范围之内,是否也应出现这个时间段的遗存?但是,在珠三角北部包括西部的山岗丘陵地带,却一直没有发现。

作为连接珠三角与粤北地区的文化走廊,从化区应该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化横岭考古基地,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梳理研究过往资料,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我们构建、补充、完善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早期文明发展史——也就是说,考古基地将助力我们进一步完善考古学文化编年及谱系研究,也将为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作出积极贡献。

2

流溪河田野调查有“大收获”

收藏周刊:从2014年开始的那次为期一年的从化流溪河流域田野调查,取得了什么成果?

张强禄:这是广州地区开展的首次系统性区域考古调查,这次调查和复查发现各时期遗址361处,其中先秦两汉遗址300余处,多分布在流溪河两岸的山间谷底和丘陵山岗地带,显然是早期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区域。从时间跨度来说,在距今4800年到西汉早中期,也就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秦汉时期。

其实早在2002年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曾对位于狮象岩与流溪河之间的狮象遗址进行过主动性试掘,虽然发掘面积只有200平方米,但其文化面貌,反映出这个区域在发展演变中,吸收了粤北石峡文化、粤东虎头埔文化内涵。

而如前所述,2014年开始的这次考古调查,遗址分布的密集程度超出以往对该地区的了解认识。如此多的考古材料证明,这里不仅是广州,而且可说是珠江三角洲史前到先秦时期考古学遗存分布密集的区域之一。

我们从横岭遗址能够看到,以圈足罐为代表的器物肯定是和虎头埔文化面貌一致的,但是像圈足豆、圈足盘、三足鼎则很明显是受长江下游地区的影响。也就是说,两套文化系统的东西在横岭遗址同时出现了。横岭遗址的发掘资料目前正在整理当中,相信随着整理工作的完成和发掘报告的出版,学界对“横岭类型”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如今,在这里建立考古基地,将为今后的研究和利用提供极大保障。同时,目前我们广州乃至广东,也很需要这样一个成规划的、有利于考古资料整理研究和开展公共考古活动的研学一体基地。

3

向公众讲述更完整“广州故事”

收藏周刊:我们现有的研学空间条件如何?

张强禄:目前我们广州大量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并没有一个理想的足够大的空间,去进行整理、修复,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出土文物信息的及时公布和研究。我们希望能依托考古基地,把广州大部分的史前到先秦考古材料都汇聚一地,进行系统整理研究,而不仅限于狮象或横岭等流溪河领域(的材料)。场地宽裕之后,更多的整理人员、修复人员和研究人员将会常驻基地。

同时,随着大众对考古、对文物、对文化遗产热情的连年走高,“公众考古”俨然成为新的显流,考古基地将充分发挥公共考古职能,包括我们在田野发掘结束之后的文物修复、研究整理过程,都可以让更多公众来到这里参与、了解。这也体现出我们的社会担当。

收藏周刊:留意到在考古基地的规划中有一个陈列室。这是面向公众的展厅吗?

张强禄:相当于展厅,大约有1000平方米。这个规模会比我们南汉二陵博物馆现有的“考古广州(上)”展厅扩大许多,能较为完整全面地展现广州发展脉络。用考古发现来展示,让文物去“说话”,应该是最有力的一种讲述广州是怎样实现其中国化进程的方式。

收藏周刊:通过这样的展示,能呈现出怎样的广州地区早期文明发展概况?

张强禄:通常我们把广州早期文明分布区域说成“两江一岛”,指的是广州北面的流溪河、广州东北区域的增江以及环珠江口的南沙。根据我们多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能构建出较明确的距今5000-2000年间这三个不同区域里早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框架,而截至目前最早的线索还是在环珠江口的增城金兰寺。

收藏周刊:有种说法,称广州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

张强禄:这是以增城金兰寺第一期遗存来说的,但由于其发掘年代较早、发掘时的文物信息量较少,我们只能确定的是当时发现的彩陶年代是在距今6000年左右。这也告诉我们,在那个时间段,有人类活动在环珠江口区域的增城南部。那么,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同时代的,甚至早于这个时代的、相当于大湾文化/咸头岭文化时期的遗存(在广州)有待发现呢?我们充满期待。

链接

何以蕃禺, 何以广州?

问:秦定岭南之后,设岭南三郡,首郡南海郡的郡治选在番禺——今广州城区,除了珠三角区域文明化进程高、对岭北的楚汉文化认同感强、对秦军的抵抗小等大背景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何以蕃禺?何以广州?

张强禄:我们在广州地区做考古发掘这么多年,一直困惑没有发现大型的战国中晚期到西汉早期的墓地或聚落,城址就更不用说了。但2020年底开始第二次发掘的黄埔陂头岭墓地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线索。前后两次的考古发掘揭露了该时期近60座特征鲜明的越人墓葬,而且其中不少规模较大,说明墓葬等级不低。相应的,墓葬区附近应该有同时期的大型聚落。这些信息提示我们,黄埔区九佛镇到萝岗镇这一带在战国中晚期的社会发展、人员聚集已经达到相当规模,这为后来南海郡治任嚣城选在云山珠水间的广州城区提供了历史积淀。

但为什么任嚣城或番禺城没有选择在九佛-萝岗这一带?我想如果我们站在秦帝国的角度考虑这一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首先是广州东北区域很可能在战国中晚期已发展成珠三角的一个区域中心,本地的越文化根基深厚,势力强大,外来的秦军在此建立统治机构的基础不牢;其次是由广州三江汇总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广州地处珠三角的腹心,临山面海,扼守珠江口,不仅海陆交通发达,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托地域宽阔、物产比较丰富的珠三角平原,往北通过南岭通道可与中央保持政治和经济往来,往西溯西江而上可辐射广西乃至越北,这样的区位优势就非广州莫属了。本地的南越族最高统帅看广州最多是在广东的视野下,秦始皇或其幕僚看广州一定是在统一帝国的视野下,角度不同,选择就会不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历经两千多年,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的原因。

(据李岩、张强禄《考古百年视野下的岭南文明化进程》)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