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只要能维持治疗,我一定能熬过去”
日期:[2024-11-27]  版次:[A08]   版名:[公益]   字体:【
■小辉在学校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

■小辉在病房里自习功课。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众号

打败地贫,骨肉瘤又至;坚强少年直面人生磨难

温暖1641号

●温暖诉求

16岁的小辉曾患重型地中海贫血。但很幸运,他于2013年成功做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疾病,拥抱新生。

然而,10年后,命运仍在向他发起挑战。今年11月,小辉不幸确诊恶性肿瘤“骨肉瘤”。爸爸妈妈知道,在大病面前努力自救很重要,但面对拮据的经济状况,心中忐忑不安。“只要能维持治疗,我一定能撑过去。”经历过重症的小辉已成长为坚韧少年。为了儿子的决心,父母再次振作,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而十年前曾经并肩面对地贫的广州病友和热心人士,得知小辉遭遇,也纷纷伸手,尽己所能援助。

大病过后 少年感恩成长

生长在广东云浮市郁南县的小辉读高一了,成绩特别优秀:“从小学到初中,他都是全班前十名的尖子生,不久前还拿了学校竞赛的学习类奖项。”辉爸说,儿子不仅品学兼优,还特别执着于去做一名学校志愿者,从小学到高中,每一次参加校内活动,他都抢着去搬运道具,清扫场地。

不同的老师、同学都对小辉爸爸邹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小辉的优秀不只是成绩,与同样优秀的同龄人相比,他更多了一份懂事。”

但只有邹先生知道,儿子是一颗历尽磨难的“珍珠”。“因为自小受疾病‘磋磨’,他比一般人更知道人生可贵,要努力生活和成长。”邹先生口中的“疾病”,就是重型地中海贫血。自打出生以来,小辉就确诊罹患重型地贫,5岁前靠着定期输血和每天扎针排铁的保守治疗维持生命。

如何摆脱疾病束缚,让小辉一家绞尽脑汁。爸爸妈妈为了救子,多年前在严密的产检护航下,再怀二胎,宝宝出生后与小辉进行造血干细胞配型。

小辉无疑是幸运的。他与“救命宝宝”的配型全相合,邹先生至今记得,获知匹配结果那天,夫妻俩喜极而泣,他们努力筹集治疗费促成梦寐以求的移植手术,“只有把儿子‘救’回来,我们家才能看到艳阳天。”回忆起往事,邹先生笑中带泪,他说,2013年5月,5岁的小辉在广州南方医院完成细胞回输,其间虽然遇过一些波折,但总算有惊无险。

2014年,小辉重返校园,带着他最宝贵的成长礼物——健康,顺利成为小学生。看着儿子在学校正常上课,在操场自如奔跑,邹先生欣慰不已,仿佛之前一切曲折从未发生过。唯一留下痕迹的,就是邹先生背负的53多万元债务。“当时住院费加上移植后维持治疗1年,借了很多钱来维持。”虽然负债,他甘之如饴:“钱可以赚回来的。”

邹先生是一名厨师,儿子“脱贫”后,他放心离开家乡,在广州一个知名游乐场做厨师,每月领完6000多元薪水,马上还债。而小辉妈妈也在老家的幼儿园担任保育员,夫妻分工还债、养家。一家四口生活回归了平静。

厄运重来 挑战更加猛烈

十年时光弹指一挥间。2024年9月,小辉已是一名高中生。“他个子长得挺高,喜欢打羽毛球。上高中以后,这孩子就开始关注一些大学的公众号。我们知道他的目标是3年后考取心仪的大学。”邹先生说,谁也不曾料到,磨难之后,厄运仍不肯放过小辉。

11月3日傍晚,小辉捂着左侧脸颊放学回家,一口饭都不想吃,就躺到床上去了。妈妈见状忙去探视,没想到小辉一转过脸,就把妈妈吓了一跳,“脸颊肿得很大,孩子说牙非常疼,疼痛像发散的射线牵扯额头,头痛也难忍。”妈妈以为,这就是俗话说的“牙疼要人命”,但想到小辉有过移植经历,她不敢马虎,联系了一直对小辉随访的南方医院移植科,母子俩次日便奔赴广州检查。

医院为小辉拍摄口腔影像时,却发现问题不在牙齿,而是牙周里长出了肿瘤,而且有骨质损伤迹象。医院马上安排小辉入院,对肿瘤进行穿刺活检。

“怎么会这样?听都没听说过这种情况。”邹先生夫妇忐忑不安,他们实在不敢想象,万一第二次大病来袭,家里该怎么办。然而,他们最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根据南方医院的活检结果,小辉不幸患上了恶性“骨肉瘤”,而且生长部位刁钻,治疗难度高。

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资源,11月13日,邹先生决定带小辉转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详细检查下来,医生判断小辉的病情有积极的一面,肿瘤细胞没有转移。消极的情况,就是骨肉瘤的治疗相对复杂,有一定的复发机会,而且肿瘤生长的部位位于口腔,比较刁钻,容易影响头部的器官和组织。”

抗癌治疗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过程,爸爸担心,小辉身体吃不消。“爸爸,只要能维持治疗,我一定能熬过去的。”小辉在翻阅有关治疗资讯后,坚定地对爸爸说。

根据医院治疗方案,小辉先做6期化疗,一边化疗一边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等到肿瘤有效缩小,才能做手术。而术后,还要继续化疗6期巩固疗效。

积极治疗 期待再胜病魔

11月25日,小辉完成第1期化疗。“爸爸,你看我的脸是不是消肿了?”他笑眯眯地问,“下一期治疗结束,可能就好了!”

11月26日,出院在家休养度过骨髓抑制期的小辉,手边放着物理课练习卷。“这是我的好同桌寄给我的,我休学后全靠他帮忙收集习题、把笔记寄给我。”小辉对好同桌的牵挂颇为感动,在最近收到的包裹里,同桌还在笔记里夹了一张纸条,鼓励小辉加油扛过治疗,早日康复返校。

小辉治疗的决心很坚定,而爸爸也努力地为儿子想办法筹治疗费。“十年前的债,我们还了一大半,本来计划这几年好好工作还清债务,现在看来,又要继续筹款了。”爸爸说,为了照顾小辉,妻子已经辞掉了幼儿园保育员的工作,全程在广州陪医。他们在医院附近租了一个小单间,条件很艰苦,月租金还超过3000元。

“租金太贵,我们仅能暂住,还要继续找更便宜的屋子。”全家的经济重担,落在邹先生一人身上。他虽然牵挂儿子的治疗,却不敢辞职,家里更需要他的工资维持治疗。让他感动的是,前几日,在广州的不少重型地贫“战友”了解到小辉的不幸,纷纷伸出援手。

“好不容易摆脱了重型地贫,竟然再次遇上大病,怎会有这样的遭遇……”很多年前与小辉一家共同“抗贫”的一位病友感叹道。但同时,曾经的“战友”都纷纷伸出援手,支持小辉筹款。“现在筹到了3万多元,学校也为孩子发起了筹款,感激大家对小辉的关心。”邹先生感恩满怀,但他知道,目前的治疗费仍是杯水车薪,“我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为孩子筹借医疗费,像很多年前那样,保证他不因为治疗费短缺而丧失治疗机会。”

【公益指引】

●公益账户: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

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新快报温暖×号×××(受助者姓名)”, “新快报温暖1641号小辉”。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