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卖房卖地卖股权 “年底甩卖”能否救业绩?
日期:[2024-12-06]  版次:[A16]   版名:[家居]   字体:【
■有家居企业出售子公司股权以挽救业绩。 图片来源:美克家居官网

多家家居企业忙于出售核心资产,专家称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空间不大

近日,家居企业开启年底“大甩卖”模式,不仅优化低效门店,还有不少出售子公司股权或卖房卖地。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不同企业对此的缘由不一。有的上市公司方面直言,通过优化低效门店有助于控制经营成本,实现新型门店业态;有的则是为优化公司资产结构及资源配置出售子公司股权,还有一些是通过置出核心资产来实现“断臂求生”。专家指出,企业目前进一步降本增效的空间不大。

■新快报记者 梁茹欣

有公司置出重要子公司“求生”

11月27日,美克家居发布关于出售全资子公司100%股权的进展公告称,近日公司与厦门澜宇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澜宇”)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美克家居将北京美克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的100%股权转让给厦门澜宇,交易价格为4亿元。

美克家居表示,该交易为公司根据经营发展策略做出的调整,不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不存在损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尽管如此,股权转让事项尚须完成相关的过户手续,因此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出售子公司的背后,美克家居正因业绩不佳面临严峻的困境,其净利润已连续两年出现下滑。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扭转,公司2024年1月至9月实现营业收入24.7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5.25%。

事实上,美克家居抛售子公司股权并不是个例。今年以来,家居业的实控权易主、股权出让等情况比往年有所增加。几乎是同一时间,宝鹰股份公告称,将战略收缩增长乏力、连续亏损的传统建筑装饰工程领域,计划将旗下公司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鹰建设”)出售给控股股东珠海大横琴集团有限公司。各方确认的交易价格为7.88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宝鹰建设在宝鹰股份中的营收和资产占比较高。2023年度,前者的营业收入占后者的比重九成以上。宝鹰股份表示,近年来宝鹰建设持续大额亏损,致使上市公司近年来净利润持续为负,给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拖累。

最新的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宝鹰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5.06亿元,同比下降37.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3亿元,同比下降53.45%。而这笔交易带给宝鹰股份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宝鹰股份在公告中称,该交易完成后,公司于2024年6月末的资产总额减少71.66亿元,下降76.42%;负债总额减少70.66亿元,下降75.7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减少7933.13万元,下降318.24%。同时,宝鹰股份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减少11.63亿元,下降95.7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则增加约1.90亿元,增加84.82%。

卖房卖地难改业绩颓势

除了出售子公司,还有家居企业卖地卖房。

今年,“家装第一股”东易日盛深陷“多事之秋”,发生了银行借款逾期情形,且面临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诉讼案件增加、大规模闭店等窘境。新快报记者注意到,今年6月以来,东易日盛为改善经营困境,已经宣布出售名下十余处房屋资产,账面价值合计近6亿元。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向新快报记者表示,家居企业年底开启“大甩卖”,或与年底冲击业绩、提升竞争力有关。通过出售股权或卖房卖地,可以提升年底业绩,也可以起到“保壳”(保住上市公司资质)、保业绩的效果。

然而,曾经的“香饽饽”已经沦为“烫手山芋”。11月26日晚间,东易日盛公告称,子公司北京斯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房产因为无人报价而流拍。另外,公司控股股东天津东易天正投资有限公司所持有的1300万股股份在阿里资产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进行首次公开拍卖,起拍价为5896.8万元,同样流拍。

值得一提的是,东易日盛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1.34亿元,同比下降45.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81亿元。另外,根据其最新发布的诉讼和仲裁情况公告,东易日盛新增累计发生的诉讼、仲裁事项金额合计约为1886.73万元,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的10%以上。换言之,即使上述全部房屋资产顺利成交,也未必能完全填补上公司业绩亏损和债务带来的“窟窿”。

能否降本增效要看管理能力

上市家居企业为了挽救业绩,更为常见的做法是优化低效门店。以定制家居行业为例,2024年前三季度,九大上市定制企业门店数量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收缩,其中欧派家居的闭店数量就超过500家。

不过,“增效”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今年包括定制在内的家居公司出现普遍性亏损和净利润下滑的情况。郭施亮表示,通过优化低效门店,可以更好地提升公司运作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业绩可否得到兑现,关键还要看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甩卖包袱后轻装上阵的执行效率。

大材研究首席分析师邓超明告诉新快报记者,把绩效较差的自营店关掉,换成经销商接手,并且联手更多经销商一起增效,是企业改善经营状况的一种比较有效的做法。尤其是经营能力比较强的经销商合作后,有可能扭转市场局面,助力企业改善营收。关店过多也可能导致整体销量下滑,拉低业绩,但是部分企业通过更多经销商的开店与经营正常化,可一定程度上弥补关店带来的损失。

“不过,企业要进一步增效与改善营收,能够施展的空间已经不大了。”邓超明进一步指出,近年的情况表明,从生产到管理、从管理到团队、从自营门店优化到制度改善,企业围绕多个经营环节展开降本增效,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未来要想进一步优化,难度会越来越大。难点体现在多方面,例如智能生产线改造完成后,如要继续降成本,就需要更先进的设备与技术,这需要等待一定时间才有可能获得支持,当前有些设备与技术遇到瓶颈了。劳动力成本降低的空间也不大,尤其是骨干成员的聘用成本还将上升。竞争加剧、核心流量平台垄断等问题,导致各类营销措施的获客成本不降反升。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