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并非一劳永逸 前提要求严格 术后仍要吃药
日期:[2017-04-18]  版次:[B02]   版名:[慧生活·护]   字体:【
■廖木兴/图

“不要让我吃药,我只想做手术植入脑起搏器(DBS),他们说这样就一劳永逸。”不少得了帕金森病(PD)或疑似帕金森病人对医生提出类似的要求。

专家表示,DBS不是简单地在脑里放个东西,要严选适应症,术后也要继续用药,只是减少种类和剂量,而且有些病征不是DBS能解决的,还要配合其他疗法。

■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张丹娜

A 不听劝非要植入脑起搏器,病情加重

林先生48岁就有运动慢、僵硬等症状,震颤不明显,但自认为是帕金森病而就医。医生评价后发现他性功能也不好,有时会尿失禁,诊断为多系统萎缩而非帕金森病,建议服药治疗。但林先生却坚持要做DBS,为此,他辗转两年,终于还是找到了愿意为他做DBS的医院。硬做不适合的手术,后果可想而知:他的症状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尿失禁、头晕症状都加重了,结果还是不得不回到吃药的路上来。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玉虎主任医师向新快报记者介绍,脑起搏器主要部件有电极、导线及刺激器。DBS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在改善症状的同时降低抗帕金森病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DBS并不是简单地在脑里放个东西。”该科二区副主任王丽敏副主任医师说,有的病人就医心切,一旦有手抖、动作慢就以为是帕金森病,实际上可能是帕金森综合征等其他疾病。

B 植入脑起搏器要先确诊再选合适的时机

张玉虎表示,DBS诞生有30年历史,进入中国近20年,全国做了1万例左右,但目前有些单位使用不规范。“有的医院在使用上扩大化了,不管是否确诊帕金森病、不管病情如何,都做,例如用在帕金森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病、遗传性帕金森病身上,结果是病人花了钱、受了罪,效果却不好。”他称,DBS应该把握适应症,它只适合用在确诊为帕金森病且处于中晚期的原发性帕金森的病人身上。“有的人除了手抖、运动慢等帕金森病也有的表现外,还有尿裤子、走路头晕、男性性功能障碍等问题,这很可能不是帕金森病,硬做DBS当然效果不好。”

首先应由帕金森病专家对患者进行严格评估,必须是诊断明确的PD,经过严格的药物疗效的评价,选择合适的治疗患者和时机,才可以选择脑起搏器治疗。PD是一个慢性进行性疾病,DBS治疗时机尤为重要。一般在药物的“蜜月期”过后,出现运动并发症时最适合手术。张玉虎称,过早做DBS风险较大,因为有的病人在那时候还不可确诊为帕金森病,有可能是其他病如多系统萎缩等。

DBS也不宜太晚。王丽敏指出,现在DBS的手术时机比以往认为的要早,过了用药“蜜月期”后刚出现运动并发症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脑起搏器手术是可以获益的。“用药和DBS分别有5年左右的‘蜜月期’,为让病人能尽可能地享受两个‘蜜月期’带来的好处,建议一旦符合植入标准就尽早植入。”王丽敏称,有的病人过了“蜜月期”好几年了,已经出现中轴症状如平衡障碍、频繁跌倒、吞咽及构音障碍、认知障碍、精神异常、视幻觉了,此时植入脑起搏器的时机过晚,患者受益有限,风险增高。

C 非运动症状的改善可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

“DBS不是万能的,手术不能解决全部症状,术后还要继续吃药,但可减少种类和剂量。”张玉虎称。

另外,随着人们对帕金森病研究的深入,发现帕金森病不但存在多种运动症状,限制了PD患者的活动能力,同时存在众多的非运动症状,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痴呆、疼痛、疲劳等。王丽敏介绍,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治疗与研究手段,可作为PD辅助治疗手段。它是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生物刺激技术,无创、无痛、安全性好。rTMS可影响脑内儿茶酚胺的代谢,从而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它的治疗范围比较广泛,改善非运动症状如抑郁、焦虑等,还能改善DBS不能解决的走路障碍、疲劳尤其是睡眠障碍,也对运动迟缓、震颤有一定改善。”

相关

帕金森病有先兆 合理用药是治疗基础

■新快报记者 梁瑜

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排第一的是老年痴呆,第二就是帕金森病。专家指出,老年痴呆的病人患病以后自己不知道,病人痛苦小;而帕金森病一旦患病终身带病,数十年的带病状态让生活、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心理压力很大。要预防帕金森病很难,要重视疾病先兆,密切追踪以求尽早进行综合治疗,用药是治疗基础。

夜间睡眠障碍、功能突然丧失或是先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陶恩祥教授表示,帕金森病病因不明,要预防很难,但可从生活中做一些相关因素的预防措施。咖啡、绿茶可适当多喝,含维生素C、E的食物可多吃。最近国内外还发现胃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的关系,将来可能通过调节胃肠菌群来干预和预防帕金森病,但目前这方面的资料还不多。

“如果老年人出现了夜间睡眠障碍,夜间老做恶梦,睡眠中大喊大叫、常常拳打脚踢,提示这个人未来可能会得帕金森病。”陶恩祥称,“如果本身嗅觉非常灵敏的,最近出现了明显的嗅觉减退或丧失,那也提示这个病人有可能患帕金森病。若还能结合其他表现,如便秘、有抑郁倾向等非运动症状,患帕金森病的几率就会明显增高。”他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应密切随访追踪。当他再出现了运动缓慢或震颤等帕金森运动症状时,就要警惕帕金森病了,此时应尽早就医。

除了看症状,还可通过影像学如头部超声、PET-CT、SPE-CT、同位素扫描等来辅助诊断。陶恩祥表示,将来还可能有可记录人运动的速度、震颤、肌肉张力等情况的穿戴设备,帮助追踪并及早发现帕金森症状,以便及时干预,得到规范治疗。

一旦出现运动并发症医生经验很关键

帕金森病本身不可怕,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运动并发症才可怕。陶恩祥指出,运动并发症包括两类:一是帕金森病发病以后须长期吃药,刚开始三五年药效还比较好,但三五年后病人出现一些症状波动,药效越来越短;二是,本来不怎么能行动的病人吃药后摇来摇去,药效一过又不能动了,交替出现乱动和完全不能动的症状,这叫异动症。要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就是保持好的治疗,即综合治疗,包括使用药物、康复锻炼、DBS(脑起搏器)治疗。

“目前药物基本上还是围绕着左旋多巴这条轴,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一些新型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异动症的并发症,但仍无法完全杜绝。”一旦出现运动并发症的趋势,就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帕金森病专科的医生改变用药,合理搭配药物,像鸡尾酒疗法一样,每种药的量控制在比较小的剂量,几种药物联合使用,配合一些康复指导,可以让病人保持长期比较好的状态。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自1997年以来开展帕金森病专科治疗。陶恩祥表示:“相对于普通神经内科专家,帕金森病专科医生更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更有利于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据悉,由帕金森病公益网站“帕友网”发起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支持的国内帕金森病领域科普读物《抗帕百问》于2017年4月正式出版,由权威专家解答帕友们关心的数百个问题,病友可获得帕金森病的正确知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