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斑马线前,礼让不只是文明
日期:[2017-06-19]  版次:[A02]   版名:[新见]   字体:【

头条

■木须虫

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不但不减速反而抢行,这类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交通乱象将在本月得到整治。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近三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了总量的90%。

这组统计数据,既充分证明了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的重要性,也很大程度反映出机动车驾驶者礼让文明的巨大差距,血的教训提醒我们要尽快补上汽车文明这一课,让礼让斑马线成为内化于心的习惯。

但是,礼让斑马线并不是简单安全驾驶的文明理念,作为一种常识,礼让斑马线并不缺少知晓普及率,驾驶培训与考试它是重要内容,城市文明创建它是重要领域,同时,减速行驶与停车让行,也是规避交通事故的必然选择。知行两张皮,真正欠缺的是涵养礼让斑马线文明的现实土壤。

首先是规则约束力的失软。不少人认为过于强调礼让无助于构建秩序,这话不乏合理成分,毕竟良好的秩序必须以有形、有效的规则调节作为基础,交通秩序更是如此,文明意义上礼让的倡导,是对规则约束个别失灵时的让度与补位。而在当前我们快速步入汽车社会的窗口期,到底是“车让人”还是“人让车”,还没有形成足够理性的观念与行为共识,“人车争路”现象频发,除了驾驶者规则意识薄弱之外,行人任何时候安全保障的优先权被下意识当成了通行的优先权,造成“乱过马路”的破窗效应,严重弱化了规则的执行环境。

倡导礼让斑马线,必须先对“不礼让”的行为说“不”。加强管理开展集中整治,自然是题中之义,包括从严处理、处罚不礼让的司机和不按规则过斑马线、乱穿马路的行人。不过,运动式整治,不可能实现治理的毕其功于一役,对“不礼让”的行为说“不”,更需要创新管理手段与机制,促进治理的常态化,如加快驾驶者和行人“不礼让”行为执法、取证监控技术的运用,建立相关违法违规行为“黑名单”制度,给礼让的规则划出清晰红线。

其次是交通建设的短板。“人车争路”也是城市交通病的外在症状之一,硬件上城市交通资源供给不足,功能设计不合理,造成资源分配的短板,制约着通行的效率。如斑马线前的礼让,有的信号灯周期太短、有的则是街道太宽,导致行人不便。创造礼让斑马线的环境,也需要城市加强交通建设,改善城市拥堵,提高交通设施配建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