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工程师王勇:让广州不再缺电是我努力的方向
日期:[2017-10-04]  版次:[A09]   版名:[砥砺奋进的五年·学习南粤工匠 与广东共奋进]   字体:【
人物档案 王勇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电力试验研究院总工程师,他历时10年创建了以带电测试为主的城市电网设备状态检测工作模式,减少了1/4电网总停电时间,累计为南方电网或广东省带来效益数十亿元。

他用10多年研究电网检测新模式,让广州停电次数越来越少了

开栏语

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这是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工匠精神”的阐述。

2017年,“工匠精神”再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乏劳动者,他们或有一身本领,或掌握精湛的技术,在自己的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奉献自己,影响他人。广东是经济大省、创新发展强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粤大地各行各业均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劳动者代表,他们中有攻克技术难题的能人大师,也有坚守传统老艺人;有一线普通员工,也有身居要位的领头人……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学习南粤工匠 与广东共奋进”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新快报见习记者 何生廷 记者 黄婷

自1990年大学毕业以来,王勇在电力行业一干就是20多年,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授权专利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

得益于他构建的电网设备状态检测新模式,这些年广州停电次数越来越少、停电时间越来越短了。对这位荣获“2017年广东省优秀南粤工匠”称号的电力老兵来说,让广州不再缺电,仍是他努力的方向。

城区电路故障45分钟内抵达现场

“广州地区的整个电力网络,哪个区域的设备出问题了,哪里是雷区,在这个平台上都能一下子看出来。”近日,在电力研究院的状态评估中心,新快报记者见到了这位电力能人,白衬衣、无框眼镜,工作中的王勇显得十分精神。他介绍,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全省各市的电力设备实时监控,若设备发生故障,大数据中心能准确确定位置,“这大大缩短了抢修人员的抢修时间,为市民带来更多便利。”

广州是全国用电负荷超千万级的城市之一。今年7月底,由于天气炎热,生活用电负荷居高不下,7月31日广州电网负荷一日内两次创新高,其中14:18最高负荷更达1636.3万千瓦,较去年同期最高(1584.3万千瓦)增长3.28%,较去年最高负荷(1586.1万千瓦)增长3.16%。

王勇说,面对如此高压情况,广州仅部分存在“报小用大”的区域出现了停电,其中有九成发生在城中村。

停电后,大数据平台便派上用场,其能很快定位故障设备位置。王勇透露,如今电力维修部门可以做到,接到故障单后,城区范围45分钟赶到现场,农村地区不超过90分钟,边远、交通不便地区不超过2小时。

从2003年开始自发研究电网“新模式”

如今在广州,长时间停电的现象很少了,停电次数也越来越少。这个成绩离不开王勇。

新快报记者获悉,原来我国电力行业长期沿袭苏联的设备监督管理模式——周期长、有效性不高、缺乏针对性,影响了供电可靠性和用户用电质量。

王勇透露,在新世纪初,创建一种基于多目标趋优的电网设备新型监督模式,是当时各地电力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自2003年开始,王勇便自发开始大范围收集和整理十几万台电力设备的数据,致力于研究一种电网设备新型状态检测工作模式,“当时做这些研究没有报酬,但得到了很多领导、同事、同行的支持,当时我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清华大学和吉林省电科院为我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南方电网启动了创建国际先进水平供电企业试点工作,并提出坚持把减少客户停电时间作为创先总目标。“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南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王勇说。

最终,王勇的项目使广州供电局在国内首次通过带电测试,取消了多项10kV设备停电试验,并将110kV及以下和部分220kV设备部分停电试验项目周期从3年延长到6年。

厚积薄发为他带来 职业生涯“大丰收”

王勇研究出来的这一独特有效模式,在2012年获得了全国电力行业管理创新一等奖。10年的努力,也为他换来一份亮丽的成绩单:新模式在南方电网推广后,年均减少24.25%电网总停电时间,减少操作近4万次,累计为广州局创造效益7亿-8亿元,为南方电网或广东省带来效益数十亿元。

2012年-2015年,王勇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电力行业和广东省技术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4项,作为主编出版专著三部。2014年专著《电网设备状态检测体系建设》的出版让新模式开始在国内推广。

“我的主要业绩基本上都是最近五年获得,现在才是职业生涯的丰收期。”王勇直言,这几年才真对厚积薄发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大学到担任主管,王勇在班组、专责岗位上工作了整整15年。15年间,他自言上升的速度虽然慢了一点,却接触并积累了大量分析数据、事故案例、技术素材,“没有15年在专责岗位上的沉淀,不可能有现在的成绩。”

“让广州不再缺电,这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王勇表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服务好大众,实现“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

工匠对话

走捷径、抄近道

不可能取得成绩

新快报:我们了解到一个细节,大学时您报考的第一专业并非电力,是什么让您坚持了下来?

王勇:高考填报志愿我并没有选择报考电力行业,我喜欢的是哲学,但最后发现自己被高电压技术与设备专业录取了。不过,我很快自己调整了心态,尽量让自己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新快报:您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王勇:最近有一个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日本20年内获得了17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专家分析日本之所以却得如此骄人业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令人佩服的“工匠精神”。

在我看来,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且做到极致,现在很多年轻人总希望走捷径、抄近道,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这样是不可能取得成绩的,只有真正喜欢这一行,踏踏实实做些实在事,才会慢慢出成绩。

新快报:未来您还会做哪些方面的创新探索?

王勇:智能电网以及低碳经济会是电网未来的走向,目前我正在做的重点研究项目主要是4个,包括大容量短路电流开断;定制电力与优质电力园区;世界最长陆上500kV电缆运维技术研究;低碳环保气体研究。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