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艺术竞赛”中公立美术馆如何突围
日期:[2017-12-03]  版次:[A22]   版名:[收藏周刊·专栏]   字体:【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一般将1979年和1980年的“星星美展”作为起点。如果回到广东,我们说并没有产生与星星美展同时的实验性的美术活动和现象,其开端要稍迟一些。而从上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正如陈侗所言,广东当代艺术家对于空间的理解还只是出于展出场地的需求。而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何香凝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对当代艺术深度关注的公立美术馆的产生以及部分民间空间的兴起,空间对于广东当代艺术的推动才产生介入性的实质意义。继而,部分画廊也开始推介当代艺术,并且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的民营美术馆、另类空间及机构,极大地丰富了广东当代艺术的生态。

谈到广东当代艺术的本土集合行动,我们经常会理出这样一条线索——“105画室”、“南方艺术家沙龙”、“大尾象”“卡通一代”、“实验水墨”。然而,对于广东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的相当长时间里,持续有力的当代艺术空间还极少出现,我们看到的有关当代艺术的活动,更多的是以团体和组合的方式出现在各种非固定的场所,即便有时在公立机构进行,也带有很强的随机性。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广东当代艺术缺乏有力的机构支撑的局面被打破,除了深圳美术馆,新成立的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对当代艺术的系统投入,起到了整合本土当代艺术资源的突出作用。广东美术馆的学术定位里便将当代艺术列为收藏和研究的重点之一。它形成的当代艺术方面的展览粗线条地归纳有:双/三年展系列、当代水墨空间系列,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系列等。何香凝美术馆的常规性展览则有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全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等。深圳画院发起和承办了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美术馆以“关注当代都市艺术系列”来介入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探讨与研究,尤其是在“图像转向”方面持续用力。

上世纪从90年代末开始,有那么几年,广东重要的当代艺术展事主要由几家公立美术馆引领。而作为公立美术馆的有力补充的各类艺术空间缺失较为严重。但这些美术馆的率先行为对区域艺术生态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尤其是在相应的学院教育和公众文化还较为滞后的情形下。近10多年来,这种局面在迅速发生改变。比如由政府主导或民间自发的非美术馆的大型展览活动蓬发,这尤其体现在深圳。再比如,各类艺术空间和组合迅速增长,它们与一般的公立美术馆相比,更具探索性,更能自主灵活地进行当代艺术的研究和展览实践。跳出广东来看,近些年,北京、上海的当代艺术场馆,尤其是民间空间发展迅猛,广东公立美术馆原先所积累的优势在新一轮的“艺术竞赛”中有逐渐被淹没的危险。

地处广东这个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省级重要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开馆已达20年,一开始它就是朝着包含研究、典藏、展览、教育、交流、服务等六大功能的现代美术馆来建设的,而且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展览只是观察这个美术馆的一个角度,并且即使就展览而言,当代艺术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它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尤其是广东近现代美术研究和展示方面的努力也广受学界瞩目。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植根于本土的综合性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美术馆或空间的重要特点。置于多元空间并进态势下的广东美术馆也许正迎来新的机遇,延续已有框架中合理的部分,并根据当下情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一种整体得到提升的外部环境中继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