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青绿山水画在当前语境的创作思考
日期:[2017-12-03]  版次:[A22]   版名:[收藏周刊·专栏]   字体:【
■赵晓荣(西安美术学院) 清凉寺写生

■李劲堃(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二十世纪对于中国画而言无疑是风云际会的一百年。这一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在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剧烈变迁中,依靠中国画家群体的文化自觉与不断创新,对一次次的冲击和交融作出主动反馈。发展至今日,依然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与多样的可能性。推动中国画发展的种种因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借由现代美术学院教育制度的引入,中国画结合了西方的学院制度而得以学科化,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专业。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之大之深,至今依然有诸多值得研究以及衍生探讨的空间。

譬如,传统的中国画传承方式如何与现代美术教育制度结合?学院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如何传播与继承?区域性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学院教育中如何保持差异化?面对世界美术的多角度竞争下中国画的民族性如何坚守?这些问题,既摆在过去的先贤面前,亦摆在创作者与教育者双重身份的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相信这一格局将长期伴随着中国每一代的探索者。中国画绵恒千年发展其重要的原因是不断的变革与吸纳。

可喜的是,近十几年来,各大艺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扩大中国画这一学科的边界。纵向深挖传统的同时,亦横向参考各国文化、各种民族艺术的精华所在。为促进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各中国画专业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呈现出专业化、多样性的形势。联合了二十多所艺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由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承办的“丹青语境——全国艺术高校青绿、重彩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创作作品展”,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前提下的一次集中呈现。

青绿山水作为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一直是当下中国画教育中的重点。在继承由数代人逐渐完善的山水画教学体系的同时,青绿山水画创作与教学还促使我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超越固有印象的那些艺术形式。不止是纸本、绢本绘画的经典之作,包括唐宋以来的宗教艺术、敦煌壁画中的跨文化表现等等,都共同构成了我们对山水画体系的总体认同。对青绿山水画的研究、教学与创作,不仅要重视技法系统与文化意象之间的衔接,更可以思考如何在更为广泛的层面思考传统的广泛意义以及在当下创新的多重抉择。而由青绿山水画延伸至重彩中国画创作的思考,则更可深究中国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异同之处,从而追问这一传统学科如何得以现代化以及实现当代价值的可能性。

百年前岭南画派发出的“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先声言犹在耳,希望中国画在美术教育中继续“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的态度,不仅要坚守传统,更要探索前沿,向更为广袤的领域挺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