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艺术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日期:[2017-12-03]  版次:[A17]   版名:[收藏周刊·雕塑]   字体:【

■“肥女人”给观众带来了欢乐。

■文化艺术在当下拥有着“走出去”和“走进去”的良机。

■“肥女人”对日常审美具有巨大颠覆能量。


■谈及近年来遍布世界重要艺术城市的27次展览,许鸿飞认为他收获的最好的礼物,就是文化自信。

“肥女人”来到珠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讲述中国故事,

许鸿飞受访谈艺术国际化:

当“肥女人”来到珠海,这一场“珠圆玉润”的展览,会迸射出怎样的火花?在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珠海,11月28日-30日,举行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传播暨中国(广东)企业走出去论坛。许鸿飞的34件“肥女”主题雕塑,作为成果展示,亮相在珠海会展中心内外。走出去、开放的、热烈的、交融的、中国故事,这些关键词,均完美地体现在了雕塑、论坛乃至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简介

许鸿飞 1963年生于广东阳江市,199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广州雕塑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自2013年起举办个人雕塑世界展,相继在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新加坡、土耳其、美国、德国、奥地利、秘鲁、哥伦比亚及国内共20多个国家及地区成功举办个人雕塑展览。

声音

许鸿飞先生可以说是“一带一路”的先行者。意大利人称许鸿飞先生为“中国当代艺术家里的马可波罗”。我觉得他这个团队前景无量,我希望他有更好的未来,坚持下去。

——潘耀昌(上海美院博导)

他的雕塑在这个时代出现,在世界各个城市出现是必然的,作为艺术成就沉淀下来,经过他不断的努力留在世界雕塑史上,我认为这是他追求的方向。大家一再讲到他的团队,他们对于世界展览的整体运作,对中国文化的输出做得非常好。他凭着自己的力量,在西方国家宣传中国的文化,我认为这也做得非常好。

——徐惠泉(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中国艺术要走进国外当地主流生活圈

作为在广东艺术界“走出去”的瞩目代表,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自2013年以来,已经携带着他的“肥女人”在五大洲举办了26场展览,每场展览选择的都是著名艺术城市的地标性场所,反响强烈。

珠海是他的第27站。问及本次展览与此前的最大不同,许鸿飞说,艺术和企业在同一个国际性论坛上出现,此前少见,而今这次一亮相就取得很好效果,在肥女人雕塑中存在着一种国际性语言,就是欢乐,所以论坛中很多外国朋友在与“她”合影。他表示,通过论坛,艺术、企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都能实现很好的对接,“除了企业,文化也要讲经济,也要有回报”。对此,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联名主席朱莉·帕特森在论坛发言时也特别提到文化交流在推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时的重要作用,并特别以许鸿飞为例。

“一带一路”将推动广东企业“走出去”转型升级,这同时也是文化艺术“走出去”的时代良机。对此,许鸿飞结合自己多年来世界展览的心得表示,当下我们的中国艺术,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他说,“以往我们(艺术界)的口号是走出去,还是比较单纯地在外围,现在,要走进当地主流、走进当地生活,讲好中国故事,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这个那个优秀的艺术家”。“所以,我们的展览都选址世界重要城市的重要文化场所,这种就是和顶级对接,不是走出去这么简单。”

他同时对文化高原和文化高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我们不仅要有文化高原,也要有文化高峰,从前不少展览一出去就是一批艺术家,每人几件作品,其实这样不能给国外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反复说一个点、一个人,让世界通过这个人,就可以得知这个城市乃至这个国家”。那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文化高峰”,他认为,具体到某个艺术家,不仅需要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创造力。

“肥女人”的欢乐是一种世界性语言

“肥女人”就是许鸿飞创造力的一个体现。它首先对于当代审美具有巨大的颠覆作用。在当下的艺术图像和日常视野中,骨感冷艳的“瘦女”形象大行其道,甚至到了略显病态的流行地步,而“肥女人”在颠覆的同时重新建构,不仅给人带来阳光、健康的外在形象,也散发出幽默、善良的内在特质。

在国际性交流当中,中国的艺术家用何种形式和世界对话?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在评价许鸿飞雕塑的时候说:“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系统与绘画系统有着自己独特的模式,如何走出去、拿什么东西走出去,这是一个为难的命题。但是,许鸿飞先生非常巧妙地在雕塑中找到了一种世界性的语言,那就是欢乐。欢乐是人类普世的价值观,因此他的雕塑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呼应。”

那么,许鸿飞又是如何“巧妙”地找到并确定了这种独特的语言呢?原因非常多,其中一个与黄永玉有关。在接受采访时,许鸿飞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当时他还在以创作传统美女形象为主,一次偶然的机会,黄永玉看到了他的一件“肥女”作品,大感兴趣并坚持要买下来。其时许鸿飞还有些犹豫,说这样的作品应该很难得奖,黄永玉则鼓励他,艺术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创造力,并不是以逼近主流审美乃至获奖为最终目的。

在其后不停的探索和创新之下,“肥女”逐渐成为许鸿飞的一个典型的艺术符号,在颠覆中重建了新的本体,在新的本体中传递出国际性的语言。

同时,这样的传递是双向的,走出去、走进去的国际行为,反哺着艺术家的创作,给予了艺术家新的创造灵感,实现着良性循环。许鸿飞坦言:“近年来这二十多次的世界展览,说到收获,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就是文化自信,越做越有自信。你会发现,自己的作品,不管人种不管性别不管年龄,人家都喜欢,你的作品就是国际语言,不用翻译。艺术品能做到这个的很少。而且,我很反对说自己是‘巡展’,巡展有来来回回重复展览的意味,而我其实每次展览都创作了很多新的作品,我不想重复。每一场的走出去乃至走进去的展览,当地的人文风情和观众的互动回应,都给我增添了新的灵感,催发了新的作品。”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