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2)
日期:[2017-12-14]  版次:[A03]   版名:[重点]   字体:【

■12月13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新华社发

观察

从国家叙事到关注个体的转变

据新华社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3日正式推出新版史料展。与以往比较,新展陈融入了大量微观史元素。这标志着,我国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研究和展示,正逐渐由对宏观史实的论证,拓展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新展序厅内,1213张照片组成的幸存者照片墙令人震撼。前墙左右两侧,1113张已经离世的幸存者黑白照片对称排列;与之相对,截至今年9月仍然在世的100名幸存者彩照悬挂在后墙。每一名幸存者离世,他的照片灯箱也随之熄灭。这些从浩劫中走来、也逐渐回归历史的老人,从此将影像定格,永远凝视着这段民族伤痛。

新的展陈中,满是这样从个体和微观层面展示的历史:18本金属质地的“铁书”,记录下12000名大屠杀死难者名单,参观者一一翻阅,仿佛在触摸历史。

1万多盒个人档案构成巨大的档案墙,除了收录档案馆馆藏资料,还搜集了来自幸存者和死难者遗属的口述资料。展示战争前后各阶段的史料陈述中,包括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出庭作证的伍长德、与右翼分子斗争的李秀英等在内的多名幸存者经历,被仔细挖掘梳理,介绍给每一个参观者。对日诉讼获终审胜利的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其口述史被录制成3D影像,尘封的历史再次被鲜活展开,每个来馆参观的人,都能直接与历史见证者“对话”。

“历史既需要高屋建瓴的宏观研究,也需要细微到个体,还原一个个时代背景下的真实个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说,战争带给每个人的创伤、恐惧,都是一段细微而有温度的历史。记录和展示这些,对于后人研究大屠杀,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特写

2000盏烛光寄托哀思祈愿和平

据新华社电 13日晚,来自美国、德国、丹麦等国的友好人士,中日两国僧侣、国内友好场馆代表以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青少年学生等300人,聚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祭场内,身着素服、手托白烛、低头默哀,为30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守灵暨烛光祭活动。

南京大屠杀期间,罗伯特·威尔逊医生在鼓楼医院担任外科医生,本着医者仁心的良知,他夜以继日地救治了李秀英等一批遭受日军枪击、刺伤、强奸的中国受难民众,用手术刀将很多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当晚,他的儿子小罗伯特·威尔逊参加了烛光祭仪式,并作为国际友人的代表发言。“如果不是张纯如女士,我可能永远不知道父亲的善行,他从未提起过这些。”小罗伯特·威尔逊说,公祭仪式令我们感动,中国人对我父亲的感恩令我感觉很温暖。

法国画家帕赫从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后开始用画作记录历史。“今天来到现场参加烛光祭,令我非常的感动。这段历史是如此惨痛,我们要向世界呼吁关注和平。”

祭场里的长明火在燃烧,2000盏烛光陆续点亮,划破沉沉夜空。中日两国僧侣依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诵经祈福,全体嘉宾低头默哀,以示哀悼。

声音

幸存者说: 日本欠我们这群老人一个道歉

“12月13日上午,我在家里亲眼看见姑母陈宝珠被杀,12月14日上午,我的父亲陈怀仁在承恩寺附近被抓走再也没回来,后来听说被日军枪杀了。父亲和姑母罹难后,奶奶、妹妹等几人也陆续在乱世里离世。昨天晚上,我想起小时候,想起我那个温暖的大家庭,久久不能入睡。”——85岁的陈德寿回忆当年惨案

“我直到今天还能想起来那片火海,我跑出来的时候,弟弟离我只有几十米,日本兵就是不让我把他抱出来,眼看着火烧了一会,就没有哭声了。弟弟就这样被烧死了。”

——93岁的幸存者岑洪桂回忆,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时,他的家被日军焚烧,他被日军士兵推入火海,腿部被烧伤,至今留有伤疤,未满2岁的弟弟岑小三被活活烧死。

“国家强大了,百姓才能不遭难。”

——赴日证言、与日本右翼打官司,一辈子都很坚强的夏淑琴红着眼圈说。克里斯·马吉是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孙子,当年他的祖父用一架16毫米摄像机记录下南京浩劫,也记录下夏淑琴的经历。克里斯·马吉说:“我很感慨,祖父当年拍摄的那个家破人亡的小姑娘如今不仅健在,而且四代同堂。这是夏淑琴的胜利。”

“日本右翼竟然到现在还不承认大屠杀!历史是人们经历过的,做过的事情要有勇气去承认,不承认最后还会重复过去的错误。不正视历史,怎么可能珍爱和平?日本政府,你至少欠我们这群老人一个道歉。”

——90岁的葛道荣最大的心愿是晚年能够看到加害方的真诚道歉

日本学者: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铁证如山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铁证如山、不容辩驳,这不仅是日中两国长久以来共同的研究成果,也是经历社会科学研究考验的结论。

如果不直面历史寻找正确的和解方式,日中之间将不可能构建真正有效的信赖关系。” ——日本历史学家纐缬厚

“日本并没有对中国进行了充分的道歉。在中国吉林省敦化市哈尔巴岭,日军遗弃的数十万枚化学武器的清理工作至今尚未完成,这些都是日本留在中国的债。

日本正在接近战争,这极其危险。日本目前的执政者中无人经历过战争。现在的日本强硬论、好战主张勃发,其背景正是政界和整个社会上经历过战争的人越来越少。

日本不应该进行军扩竞争,也不应该与朝鲜硬碰硬,而应更加致力于恢复有所疏远的日中关系,这才是日本真正的安全保障方向。” ——日本前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

“现在我们打开日本的网站搜索‘南京大屠杀’时,就会搜出不少类似‘这是中国人捏造的流言’‘是虚假的’等内容。我深感日本的现状值得警惕,因此更加希望能够充分揭露这段历史真相。

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很多,但其中大部分观点毫无历史学或社会科学依据,只是反复散播谣言。遗憾的是,日本教科书上的加害历史不断被删减,而且近来这样的趋势愈演愈烈,学生们了解战争真相的机会正逐步被剥夺。”

——日本侵华战争历史学者森正孝

“日中两国应共同致力于铭记战争历史,但日本的现状令人担忧。

相对于中国致力于进行历史教育,在日本,除了具有美化战争倾向的靖国神社‘游就馆’和鹿儿岛县‘知览特攻和平会馆’外,几乎没有战争史博物馆。其他一些地方的博物馆里有关战争的展示也有意避开战争的黑暗部分。如今,在日本,有战争体验的人不足1%,战争记忆的传承岌岌可危。在历史研究方面,日本政府不断削减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经费,造成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战争史的研究经费和人员越来越少。”——日本近代史专家、一桥大学教授吉田裕

(据新华社电)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