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荔枝湾泮塘五约:首个先征求居民意见再做设计的微改造(2)
日期:[2017-12-14]  版次:[A07]   版名:[深读]   字体:【
■9月7日第一次沟通共议会,村民们在讨论敦本堂的修复方案。

■五约很多祠堂都已经被拆毁或者被占用,只剩敦本堂一间形制完整。

■泮塘五约别开生面的社区历史怀旧展。




除了日常生活所需,老人、后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要把泮塘五秀的文化恢复、展示出来。

在摸清居民的基本诉求后,社区规划师开始与居民们讨论一些重点空间的设计方案。

9月7日第一次沟通共议会,是与村民们讨论村里的祠堂敦本堂的修复方案,还有村民们经常聚集活动、休闲的三官庙外空地的改造。一群熟悉村史的耆老围着建筑模型指指点点,七嘴八舌地讲述着他们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忆……规划师们则一一记下。

10月1日,泮塘五约的村民庆典——盐步老龙与五约凸眼龙模型、以及4只狮子开光仪式,很多泮塘村的后生都回来了,借着这次机会,规划师们第一次集中地征求年轻人对五约微改造的意见。

也就是这一次,村里龙舟队的几位后生把规划师们拉到一边,郑重其事地说:“大家心里其实一直很想做一个泮塘人自己的展览,好好讲一讲五约的故事”,“让五约的小朋友,还有外面的游客,能有机会真的了解泮塘五约,知道自己从哪儿来,找回家乡的根与归属”。这个提议与规划师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希望借这次展览的契机,让更多平时没有参加过意见征集的居民可以来,讨论公共空间和五约的未来愿景。让他们看到还有一些事情我可以关注,可以发出我的声音。”黄润琳兴奋地说。

村民倡议办社区历史展览 触景生情盼修好祖屋

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社区历史怀旧展, 11月26日上午,在村民们天天都要经过的三官庙外的大树下,一边是村民们围坐打牌、聊天,一边是村民晾晒的衣服、腊肉,中间空地上几支竹棍支起了帐幕,几条绳子串起了几排老照片、老地图——“我家在五约”泮塘照片模型展跟村民们、过路的街坊游人们见面了。

1920年泮塘木板桥、1939年荔枝湾涌、1950年代泮塘的藕塘、十年前的三官庙空地、1958年荔湾湖建湖的劳动场面、泮塘五秀、泮塘各约龙船齐贺北伐胜利…… 

这些珍贵的老照片有的是五约村民拿出来的私家照,有的是村里的收藏,还有规划师们在荔湾区住建局帮助下到图书馆、档案馆搜到的。展览前一天,规划师们还与村里的一帮后生在微信群里为很多细节讨论到深夜。

村民们一边看,一边拿出手机拍下,有人两眼放光地回忆起旧事。“睇翻之后,触景生情,尤其是我们以前小时候,在这里游水,拿着篮子去抓鱼……”有150年历史的皥遐书舍的主人李叔说起自己的祖屋差点在破四旧时被拆掉,“我想过,皥遐书舍如果能够修好,都想搬回来住。我当然希望政府可以修葺好老房子,无论将来作为古村也好,旅游区也好,文化遗产都做了很大贡献。”

村里的后生很多是专门过来看展览,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些老照片,“睇翻一啲我未出世之前影的旧相,以前听老窦讲得多,但是听起来和看起来是两回事,说以前这里是怎样的,只能去想。”80后的小李说。

村民未来愿景变方案模型 水系、埠头、木板桥历史地景将重现

展览上还挂出了根据村民回忆画的五约历史记忆地图,旁边则是未来愿景地图:菜市场、老幼社区活动中心、医疗卫生站、便民厕所、敦本堂、五约(龙舟、泮塘五秀、武术舞狮)文化展览体验馆……这些村民提出的建议都变成了蓝图,还被制成了模型。在这些模型上,还可以看到,一些历史地景尽管无法重现,但会用铺地来标示,如泮塘 五约的水系、埠头、木板桥等,还会重设一些重要的标志物:如镇水石狮、社稷、三官庙、石匾楹联等。

连续两个周日,规划师们都在现场听取村民街坊对三官庙外广场和五约亭前空地两处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的意见:

“三官庙旁的围墙拆了最好,拆到洪圣公的位置。”

“三官庙后曾有健身设施,全村村民都爱用,希望有合适的地方,恢复健身设施。”

“五约亭前要多放些凳子,给老人买菜休息。”

“路面不要光面,老人家容易滑倒,不要太凹凸。”

……

好几位村民都提到希望能够保持五约的原汁原味,“挖翻条涌,才是原汁原味来的。我希望可以做个小塘,让后人知道,以前五秀就是种在这个村的。”皥遐书舍屋主李叔说。

1987年出生的村民李世裕说,“小时候记忆最深就是麻石街,我希望可以保留翻原貌,麻石街拆一条就少一条。”

公众参与意义:

居民要求、愿望能反映到设计中

望前置到立项前并有政府部门听民意

泮塘五约二期是先摸清居民的基本诉求,再开始设计,然后又与居民不断深入讨论、听取意见后,对设计进行修改、调整。

社区规划师黄润琳对公众参与的意义感受殊深:“如果有些历史信息无法通过文献书籍找到,可以用这种社区参与的方式来补全;这些历史信息过去只存在于老人家个人的记忆里,现在可以在某种程度通过沟通、讨论公共化,相互碰撞,并能够传承给下一代。”他特别提道:“第一次让居民有了参与的机会,是一个好的开端,很多讨论已超出了空间设计的范围,譬如未来的发展定位、村民参与的角色、如何协调不同宗族的需求等,希望能带动以后更深入的社区公共讨论。”

设计团队负责人之一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徐好好表示“在改造设计过程引入公众参与,这是第一次,使我们对设计的目的、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认识得更清晰、更准确,居民的很多具体的要求、愿望都反映到设计中来,也方便我们修正设计。而且对现存传统建筑的价值判断也有帮助。”他希望:“以后这样的公众参与如果能前置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在立项之前,就最好了,至少也要做到现在这样与设计同步进行。”

为了感谢村民意见在设计中得到落实,一帮五约的后生还专门请两位社区规划师吃宵夜,畅谈到半夜。

“微改造做设计的人来听我们的意见是很好的,做得很对。”权叔是对村里的历史文化最熟悉、也是为微改造提出建议最多的人,他建议:“社区应有个机构在这里收集民意,村民反映意见要有政府部门和社区来听。”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