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国画要富有古意 油画要洋味十足
日期:[2018-02-04]  版次:[A17]   版名:[收藏周刊·画家]   字体:【
■松梅鸽声(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中国画作品)365x110cm 梁照堂作

■我爱万泉河(油画) 李醒韬 梁照堂 1972年

■《鸽语山川》(国画)150×83cm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子——东西方古哲学之交叉(国画)220×162cm


《松梅鸽声》入藏天安门城楼,著名画家梁照堂谈创作:

前不久,《松梅鸽声》正式悬挂于天安门城楼内,这是著名画家梁照堂先生应邀为北京天安门创作的大幅中国画。此前,他早有作品《大地听鸽音》及《和平长青》收刊在《天安门世纪珍藏》、《天安门珍藏书画集》。作为出生岭南的画家,梁照堂在各地的名声,并不亚于在岭南本土。这与他的艺术追求也有不谋而合之处,生于岭南、长于岭南,但作品风格却与岭南主流画风迥然不同,“重、拙、大,老、古、禅”六字高度概括了他的艺术追求,谈及大写意国画,他说:“要在大写意国画上走得远,私塾般的童子功是少不得的。”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自小满口传统古典诗词 被起“小夫子”的外号

现年73岁的老画家梁照堂,创作精力旺盛。《松梅鸽声》正式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时,他专程飞往北京,而与《收藏周刊》谈及他的中国画探索追求,可依稀看到他自小至今“穿越百年”与古人对话的足印。

原始、民间艺术的生辣拙野,敦煌壁画的古朴瑰丽,霍去病墓石雕的粗犷豪迈,直至对八大、石涛、宾虹、缶老、白石、黄秋园、朱屺瞻、崔子范等前贤的笔墨体味,都被他取而化之,铸入画面。

不少人一直好奇,生于岭南的梁照堂,为何在艺术上并未深刻地受岭南主流画风的影响,而走了另一条深挖传统,追求苍茫、古朴的路。更重要的是,在“徐蒋体系”盛行的年代,他偏往大写意画风钻,成为了画坛的另一特例。

谈及这些,梁照堂也笑称,当年的画坛主流比现在更为明显,“古典的造型、印象派的色彩、雕塑的经典”几乎是每个学画人的一致目标,然而,在广州美院附中接受艺术教育的他却“另类”,由于满口传统古典诗词,少时读书的他还一度被起了“小夫子”的外号。

大写意特别“过瘾”

“受到爷爷和父亲的影响,自小就学习古诗词,虽然当时没有了私塾,但我的童年就感觉有过一段‘准私塾’的经历。”

原本是一段被“罚”的、“限制童年自由”的经历,但后来却成为了梁照堂一生的精神宝库。“当时如果没有他们强迫我去背一些古文诗词,我也不可能对传统文化认识如此之深。”

就读美院附中期间,梁照堂几乎是两条腿走路,一边受着系统的学院训练,另一边,则在思索着中国文人传统的中国画,而且一学就是大写意,还觉得特别“过瘾”(有趣)。

梁照堂现在回忆起来,还不停强调倍感荣幸。没想到“被私塾”的经历,成为了后来大写意方向的主要根基,在他看来,“要在大写意国画上走得远,私塾般的童子功是少不得的”。

油画要“洋”味足

国画则一定要强调“国”味

2014年,在“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的大型展览上,一张运用逆光手法表现的作品,让展场不少观众叹为观止。“俯视、逆光、冷色调”,这是绘画创作的三大难度,但却同时出现在了一幅名叫《我爱万泉河》的油画作品上。这幅由梁照堂、李醒韬创作于1972年的作品,甚至比苏联的“外光派”特卡乔夫兄弟的一幅有关河边题材的逆光手法的作品还要早几年。这幅《我爱万泉河》曾被发表在苏联的一本杂志上,到底谁受了谁影响,似乎也不能定夺。当然,在梁照堂看来,他是十分欣赏特卡乔夫兄弟的“外光派”的,因为他们的作品跟印象派不同,没有后者的准装饰或矫饰性强烈,外光派还是比较忠实自然,色彩灿烂沉着。

一位画家,在画油画的同时,又创作中国画,虽然并不少见,但要做到油画国画互不影响,却在画家中少见,更多的是出现“融汇中西”。梁照堂笔下的油画、国画拉开的距离之大,甚至让不少人以为是两人。

“不要画成‘土’油画,要‘洋’味足,国画则一定要强调‘国’味,也就是深耕传统。现在很多人,几乎是调过来。”梁照堂说。

当今国画缺乏“古意”,因文化符号不强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甚至是画家的题材符号。上世纪80年代,梁照堂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笔墨思想的诉求载体,在创作了众多花鸟题材之后,他最终落点在了鸽子身上,“一方面觉得鸽子的象征意义比较美好,另一方面,鸽子更能发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笔墨理解。”在他看来,在他笔下,鸽子仅仅剩下一种语言的传递符号,视觉上早已糅合了元明画家笔下的鹰、八哥甚至齐白石的虾的那种墨分五色的技法。“相对鸽子这样一个动物品类,画中反映出的更多的应该是我对中国传统笔墨修养的理解。”

嗜好金石成癖的梁照堂,一贯追求“重、拙、大,老、古、禅”的意境。若说“重、拙、大”是书画的风格特质,那“老、古、禅”则属于文化内涵的深度。“老”是自旷古以来传统的积淀沉聚,“古”为文化的气格及意蕴,“禅”乃文化的多维及虚实统一。梁照堂称当今国画缺乏“古意”,因文化符号不强。“国画当以‘古意’为尺,追求高古、雅古、苍古、拙古。”他甚至认为“国画”不能称“彩墨”“水墨”“中国画”,“‘国画’是‘国学的画’,讲究文化层次,非空间层次,属‘包罗万象’,所以我们应珍惜‘国画’这个名称。”

简介

梁照堂

1945年生,广东顺德人,别署石梁,字楚庭,号摩星岭人。著名国画家,书法金石家,美术理论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历任广州画院秘书长、理论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理论研委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广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