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画画作诗均是借古人表达我的精神
日期:[2018-02-11]  版次:[A19]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交河故垒

饶宗颐 1917-2018,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梅县,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家。

■摹陈老莲《荷花》

■法南雪景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汉学家饶宗颐日前离世,他曾自评:

会用10种以上外语、钻研13个学术大类、出版70多种著作、发表1000多篇论文……这是汉学家饶宗颐先生简介上最显眼的数字,没有最多,只有更多。他的离世,社会各界纷纷悼念。在日前的悼念活动上,饶宗颐四弟饶宗亮表示,长兄饶宗颐一生醉心学问、孜孜求索,成就一代大家。饶宗颐先生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他解释,“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自在”“中流”,在水的中央,说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就是要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10岁会背诵《史记》多篇

上正规学校反成为“副业”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安县城首富之家,父亲饶锷先生乃当地著名学者,进步团体南社的成员,创立诗社,并担任进步刊物《粤南报》的主笔。饶宗颐初名福森,字伯子、固庵,号选堂,斋名梨俱室、爱宾室。饶宗颐为饶氏十九世“旭”字辈,取名宗颐,是其先君希望其能够师法“宋五子”之首的周敦颐,以理学勉励自己。

10岁的饶宗颐,已经阅读了《通鉴纲目》《纪事本末》《通鉴辑览》等古籍,并能背诵《史记》多篇,经史、佛典、诗词、文赋,均有涉猎,奠定了国学基础。2年后,他跟杨栻老师学习绘画及宋人行草,在杨栻哪里,他接触到了一百多幅任伯年名作,并潜心临摹,打下了良好的童子功。

书法方面,他从碑体入手,更对家藏的拓本、碑帖爱不惜手,利用家族资源,画山水、临碑帖,让饶宗颐很早就接触到书画中的精品。从小培养较高水准的品鉴能力和高雅脱俗的绘画风格。

1930年,宗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省立金山中学初中部,他发现老师讲授的过于浅显,读了一年便觉得在学校实在有些浪费光阴,径直回家自学。相比之下,宗颐的心目中时时呈现的是家中的万卷藏书。

“从幼年起,我朝夕浸泡在天啸楼读书,家藏十万部书,我究竟读了多少,现在无法想起。这样一来,上正规学校反成为‘副业’,我总觉得学校里老师讲的,我早已知道。还有我喜欢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家学正适应我的学习特点,不上学也变成顺其自然之事,父亲也同意了。”饶宗颐曾说。

18岁奠定潮学创始人地位

24岁完成成名作《楚辞地理考》

17岁那年,饶宗颐可谓大悲大喜,父亲因编纂《潮州艺文志》心力交瘁而病逝,终年42岁。深怀悲痛的饶宗颐此后不久便与陈若侬成婚。此后便在约请父执辈协助整理父亲的诗文遗稿的同时,决定独自续写《潮州艺文志》,并于一年后终于完稿。此书网罗潮州一千多年的文献,是研究潮州历代文献的里程碑著作,至今依然是潮学研究的必读书,饶宗颐为之撰写了精到的提要,奠定了其潮学创始人的地位。当时的重要学术期刊《岭南学报》将其全文连载。那一年,饶宗颐才18岁。1935年,应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之邀,十九岁的饶宗颐离潮赴穗,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职纂修,是同人中年龄最小者。五年后,24岁的他,完成了成名作《楚辞地理考》。

在香港结识叶恭绰,编《全清词钞》

1949年,饶宗颐第二次踏足香港,并长期生活在那里。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对外交流十分频繁,国际汉学界的各种新资料和新观点都能及时掌握,这使得他可以到各国游学,学术足迹遍及世界,眼界大开。

早在前一次到香港,他便非常幸运地碰到王云五与叶恭绰两位大家。王云五是著名出版家,曾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经朋友认识王云五时,饶宗颐还想着去云南,王云五告诉他:“你不要去,你在香港帮我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便是编写《中山大辞典》,另一件事情则是帮他弄查甲骨文金文的八角号码。由于要撰写辞典中书名与篇名的题解,饶宗颐一下又读了很多书,“这样一来就奠定了一个很大的经史、特别是诸子百家的基础。”

后来,饶宗颐又帮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叶恭绰是著名书画家、收藏家,还曾担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由于着意编写词钞,收集材料堪称天下第一。就这样,饶宗颐又在那里读了许多词学方面的藏书,帮着叶恭绰将104册清人词集编成30本的《全清词钞》后,也为自己日后编写《词集考》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写画学古人,但也是写我自己”

饶宗颐在书法、绘画、词作方面都有一番成就,他最喜欢画荷花。饶宗颐曾这样概括自己的治学从艺心得:“我写画同我做学问一样,做学问向来不讲人家讲过的话,写画不照人家走过的路走。我写画学古人,但也是写我自己,就像写诗步古人韵,实际上是写我心中的诗,是借古人的躯壳表达我的精神。”

饶宗颐将自己的治学之路归结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晚年,他总结毕生治学的八大门类,分别是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金石学、书画。时间跨度从上古史前一直到明清,格局之大令人兴叹。如果说其中词学、目录学、书画更多要靠“观千剑而后识器”的遍览博观,那么其他几门学问,却非走路不可了。

他自学古书,治学严谨,涉及面广,掌握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多国语言文字,还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形成了多样性的发展。

饶宗颐说,别人做学问,很多是从点做起,而自己做学问是从上下左右来找连带关系。他常常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别人看着没关系的地方探究出其中的关系。所以,可以看到,1950年代,除了甲骨学著作,饶宗颐还出版了《明器图录·中国明器略说(附英译)》、《长沙出土战国楚简初释》、《潮瓷说略》、《〈人间词话〉平议》、《楚辞书录》、《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战国楚简笺证》、《楚辞与词曲音乐》、《长沙出土战国缯书新释》等书,也有讨论香港本土史迹的《九龙与宋季史料》。他学术视野所及,在在都是极佳的课题,为中国赢得了国外汉学界的尊重。

名家评论

饶先生对国内考古和文物刊物之熟悉,简直远达令人吃惊的程度。即使参观博物馆或者旅游,他也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时时注意对自己的学术探讨有用的东西。地下发掘出来的死东西,到了饶先生笔下,往往变成了活生生的有用之物。再加上他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因而能做到左右逢源,指挥若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季羡林 国学大师

饶公是一个很有童心的人,他心中很清明,很自在。另外,他有一个不老的好奇心,你给他提一个问题,一个古代历史的问题,或者是一个文学的问题,他就会去想,去看书,最后在他研究的基础上,写一篇论文。

——李焯芬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