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15天救援归来,医疗队员更懂珍惜和付出
日期:[2018-05-11]  版次:[A11]   版名:[汶川地震10周年纪念特刊]   字体:【
■林永新医生(左一)在前往耿达的直升机上。(受访者供图)

■现在,林永新仍然坚守在医疗一线。

十年间,林永新曾多次重新走入映秀那些飘飞过纸灰的街道。“从没见过这样巨大的伤亡,这样的场面对我冲击很大。十年了,昔日的废墟已不复存在,但当年所有景象,都在心里,忘不了。”每年一到“5·12”,林永新相关回忆都会被勾起,无法回避又必须承受。

十年前的5月13日,时年43岁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医生林永新,作为广东赴川医疗队的成员,第一时间奔赴四川灾区。15天的经历,刻骨铭心。

“大自然面前,人如尘粒。人生很短,有生之年,能做、能帮的事,尽量多做。”在感慨人太脆弱、命运无常之余,林永新说,自己更懂得了珍惜和付出。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刘丽芳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赶赴耿达前彻夜未眠写遗书

“爸爸,你还好吗?”电话通了,11岁女儿一声问候,林永新的心快被暖化。他紧抿着颤抖的嘴唇,语气平淡地回答:“爸爸一切都好,明天要到别的灾区救援去了。告诉奶奶、妈妈,不要担心,你好好学习……”不到1分钟,匆忙交待几句,林永新便挂了电话。

这是2008年5月17日晚,随广东医疗队在震中映秀镇奋战4天后,林永新借助指挥部的卫星电话,第一次与家人联系上。那天,指挥部命令广东省医疗队组成一支小分队,于18日早上出发,徒步到耿达乡去抢救生命。

在耿达,居住有3000多名藏族、羌族同胞,距离映秀23公里,震后6天,那里仍与外界完全失联。背着药品急行军,恐怕要走上5天才能到耿达,也可能迷失方向,甚至遭遇余震、泥石流。面对这一趟生死未知的救援之旅,林永新第一个报名:“我去!”

“抢救伤员,正是医生职责所在。”林永新义不容辞报名,准备和其他报名的队员一起赶赴耿达。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出发前一晚,在卫星电话里,林永新只报平安。转头回到帐篷,他却彻夜未眠,悄悄写了一封很长的遗书。那一晚,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林永新的心情百感交集,无法用语言形容。

好在第二天天气转好,指挥部决定派直升机护送队员去,但只能搭载9人,因此林永新等9名队员最终被空投到耿达。

他说:“这封遗书后来还是没有交给队友,我只是嘱咐一名队友‘如果我回不来,在成都还有我的两件行李,请你帮我处理’。”

背负药品徒步穿越“生死谷”

事实上,在到达地震灾区前,林永新完全没有这样强烈的生死之念。

“地震发生后,外伤病人最多,骨科、创伤、颅脑等医生最为需要。”林永新说,5月13日接到立即奔赴四川抗震救灾的任务时,他对地震、震级等完全没有概念,跟家人打了招呼,简单收拾几件衣服,就和同科室的刘宁一起跟着医疗队出发了。

14日到达都江堰,医疗队迅速奔赴震中映秀镇。交通堵塞,只能坐冲锋舟渡过岷江,为了将药品送进灾区,队员们四五十斤的背囊里,只随身带了点压缩饼干和四瓶水,其余全是药品。

冲锋舟靠岸后,离映秀还有3公里的“路程”,地震把“路”几乎震成废墟,头上可能乱石随时滚下,下面则是波涛汹涌的岷江,当地人称之为“生死谷”。就在队员们到达前两天,已经有人葬身在这乱石丛中或摔进奔腾滚滚的岷江里。

队员们从滑坡的乱石中攀过,有些地方队员们只能手脚并用,肩扛手拉,终于把四大箱药物运到目的地。

3公里的路程队员们走了将近4个小时。

竭尽全力救治伤员创生命奇迹

到达灾区,满目疮痍,伤员散落在各处,没有一块平地,还有无穷无尽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林永新说,大自然的巨大灾难,很残酷,带来许多死亡和无边的悲伤。

紧张的救援初期,医生、消防官兵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寻找那些被压在废墟中幸存者的生命。“地震刚发生,卡车、起重机、挖掘机根本进不来,军人只能用手,一点点扒开障碍物寻找幸存者。”

救灾现场,林永新和战友不仅承担着劳累、危险,而且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灵重负。“伤者是很痛苦的,但面对死去的亲人,眼里无泪,心如刀割、在滴血。这种沉默,很难想象和体会。”

“我们唯有竭尽全力,从医疗角度去帮助。”林永新与队员们,一天就吃点饼干,喝几口水,几乎不上厕所,7天后才吃上米饭、一天工作近20个小时……拼命工作,忘记了累,饿,乏。在那里,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创造出很多救治奇迹。

5月22日,20:25,屈桂琴接到丈夫林永新从耿达发来的短信:“我在耿达乡,没有电,没有热水,听说(过)卧龙山野人吗?我就像。这里是熊猫的故乡,环境挺美的。”

懂得珍惜全心全意为病患着想

两个星期救援工作结束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林永新、刘宁,以及后来奔赴救灾现场的流行病学陈祖辉博士,神经外科赖睿佳,司机曾来针、李斌,与广东医疗队,一起平安撤出灾区。

“回来后,相当一段时间,总是在脑海里不断出现当时的景象,沉浸在那样的场景里。”林永新说,地震救灾经历,令人终生难忘。林永新是越南归侨,父母祖籍广西,他出生在越南,14岁随父母回国。

回望那段抢险救灾的日子,林永新坦言,自己默默在调整状态。他也深刻体会到:“懂得了珍惜。大自然太强大,人太渺小。”因此,他督促自己,人生很短,在有生之年,能做的事情要尽量去多做一点,能帮人就多帮一些。 工作中,林永新始终把病人当亲友对待,看诊、做治疗计划等全心全意为病患着想。53岁的他,仍然坚守在医疗一线,病号多,手术做到凌晨也是常有的事情。

回到广州后,当年一起奔赴过汶川救灾的医疗队队员亲如战友,总有机会相聚。遗憾的是,其中一名队员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受其家属所托,林永新曾与廖新波等人,一起回访映秀,将这队员的骨灰撒在映秀地震纪念公墓。

这十年间,林永新曾经多次回访映秀。“每每到附近城市出差,就会想回去公墓拜祭,不仅仅是缅怀地震死难者,还有战友在那里。意义更不一样。”他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