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谁来回答“不玩游戏干啥”的社会之问
日期:[2018-08-07]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何勇海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进入暑假,河北初中生杨晓龙便开启“游戏模式”——日上三竿,还赖在床上组队“推塔”,中午匆匆扒几口饭又去“吃鸡”,夜里两三点还在“鞍刀咆哮”……“不玩游戏干啥?”杨晓龙反问。网络游戏正在逐步吞噬着乡村,大批乡村少年深陷其中。

是啊,放假后的乡村孩子不玩游戏干啥?像父辈祖辈那样在辛苦的农活中度过漫长假期,对许多乡村孩子来说已不太可能。一则,父母外出务工,家中基本不再种地,即便有地可种也仅是满足留守成员的口粮,没太多农活可干;二则,绝大部分留守家庭属于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宠爱孙子,也舍不得让其干繁重的农活。让乡村孩子像城市孩子那样在假期参加培训班或者夏令营,时间被填满满当当吗?问题是一无条件,二无金钱支撑。更何况,娱乐多元的现在也不是一台电视就能吸引孩子们看上一天或一个假期的时代。

我们还要看到,如今许多乡村孩子是缺乏亲情陪伴与同龄玩伴的。父母常年在外忙于打工挣钱,回家次数很少,这类乡村孩子的成长岁月就缺少与父母进行亲子互动的机会。而在同龄玩伴方面,由于玩伴居住分散,也由于部分孩子慢慢跟父母进了城,一些仍留守在乡村的孩子,是缺乏三五成群地玩耍、嬉戏的同伴的。受到“亲情荒”与“玩伴荒”的双重夹击,手机便成了许多乡村孩子的最好陪伴与玩伴,在虚拟世界,他们不仅能寻找到陪伴与玩伴,还能寻找到一种价值认同。

因此,乡村少年杨晓龙的诘问——“不玩游戏干啥”,需得到家长、学校、村社及基层教育部门的正视。乡村少年深陷游戏漩涡,呈现出严重的“游戏化生存”,其实是公共服务缺失带来的问题。要拯救在游戏中“血战到底”的乡村少年,首先要解决他们“不玩游戏干啥”的尴尬,也就是说,要消除乡村少年在假期的“放羊”状态,想方设法让他们的暑假生活更丰富、更精彩,以避免大好时光与年华被游戏浪费掉。

在这方面,家长更应有所作为,日子再富裕,孩子再金贵,也要让孩子在假期培养劳动习惯,一旦缺少吃苦锻炼的机会,优良品质就会远离孩子。学校、村社及教育部门则要通力合作、同频共振,为乡村孩子提供一些学习度假的好去处,让他们可以免费参加文体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哪怕只是一些户外活动,总比孩子们宅在家里沉迷手机强得多。像乡村学校少年宫、图书室,在每年寒暑假都应该派上大用场。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