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他们工作环境特殊 凭借信念始终坚守岗位
日期:[2018-11-21]  版次:[A06]   版名:[城事]   字体:【
范伟房 增城殡仪馆出殡部部长

秦晓燕 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宣传教育部副部长

最美基层民政人

范伟房跟随父亲的脚步到广州增城殡仪馆从事容貌修复工作,虽然亲戚朋友觉得“不吉利”,但家人对他工作的支持,使他专注于本职工作,把逝者原本的面容呈现在逝者家属面前,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

秦晓燕在过去的18年里为前来烈士纪念馆参观的市民进行讲解。为了不让英烈的事迹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她收集英烈事迹,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上大胆创新。

范伟房

增城殡仪馆出殡部部长

“我父亲曾经也在殡仪馆工作。”

2018年春节年三十,增城殡仪馆排班表上有范伟房的名字,这意味着他要值班到年初一的上午8∶30。

增城殡仪馆实行24小时值班,作为增城殡仪馆出殡部部长的他,大年三十在寂静的殡仪馆度过,团年饭也是在单位吃的。范伟房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

子承父业认真踏实工作16载

“去殡仪馆工作,主要是受父亲的影响。”范伟房的父亲曾是增城殡仪馆工作人员。当时,增城殡仪馆和单位宿舍相隔不过百米,住在宿舍的范伟房经常去父亲的单位走动,久而久之就对父亲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当他毕业后说要去殡仪馆工作,家人也没有阻拦。

“当年父亲在殡仪馆里什么工作都要做,收殓、火化等,不会像我今天这样专门负责遗体容貌修复,分工细致。但他的工作量跟我一样,只会多不会少。”

范伟房在增城殡仪馆工作的16年里,先后做过收殓工、驾驶员、火化工、遗体防腐整容师等工种,目前他在出殡部担任部长,主要负责容貌修复工作和管理出殡部。

16年前,他的师父带着他学习容貌修复技术,后来师父们相继退休,他就主动去市殡仪馆学习防腐整容技术,还在空闲时间阅读相关书籍,现在的他也带着徒弟进行容貌修复工作。

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范伟房说,自己性格比较内向。他的同事则说,范伟房总在默默做事。

采用园林式建筑的增城殡仪馆栽种了大量绿植,环境相对宁静。范伟房帮逝者进行容貌修复的房间明亮洁净,一尘不染。工作时,范伟房会穿着白色大褂,戴着口罩和手套为逝者整理妆容。在整个容貌修复过程中,他心态很平和,与周遭安静的环境交融,能六七个小时不说话。

有一年,殡仪馆接到一名年仅20岁的逝者。他因车祸而丧生,面容被毁。逝者的家属希望他能体面地离去,提出想看到逝者原本的样子。接到通知后范伟房跟一名同事前来为逝者进行容貌修复。因面部损毁严重,范伟房只能对着逝者生前的照片一点点的进行修复。整个过程漫长而艰难,持续了整整7个小时。逝者的家属也在房间外足足等了7个小时。看到逝者面容修复完整的那刻,家属激动不已。

“如果让死者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对生者来说也是一种慰藉。”范伟房觉得,这是生者和逝者最后的见面机会,而他们这些容貌修复师就像生命最后一程的摆渡人。

坦然面对生死 生活更应乐观积极

“家人都很支持,但亲戚朋友的误解比较多。他们觉得这份工作不吉利,但凡家有红白喜事都不会叫我过去。”范伟房对此也很体谅,“普通市民想起殡仪馆里的工作人员就单纯觉得他们是与死人打交道的,只知甚少甚至不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像春节这样一些喜庆节日时,街坊们都会走访亲戚朋友送去节日祝福。范伟房却很少出门,除非是特别亲密的同事朋友邀请,否则他也不会露面。他说近几年,亲戚朋友的想法开明了,亲戚间的接触也变多了。

入行16年,他为不少逝者进行过容貌重整。他觉得,死亡本身是纯粹的,“生与死都是人生的一个节点,死亡是我们所有人的结局。我觉得,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提前接受这份悲哀,而是要更加乐观更加积极地去生活。”这是范伟房工作多年来一直未变的想法,也是这种信念让他始终坚守在这个工作岗位上。

秦晓燕

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宣传教育部副部长

会计专业毕业的秦晓燕从未想过会成为烈士纪念馆的讲解员,“以前的我是个特别内向的人,不爱当众讲话。”“干一行爱一行”的秦晓燕为了提高自身讲解能力,早在1998年就参加了全国讲解员培训。秦晓燕还担负陵园宣传教育工作,从组织编印宣传读本到演出烈士事迹情景剧,她都勇挑重担。

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名片

2000年,秦晓燕调到银河烈士陵园内担任讲解员。当时,烈士史料陈列室只有80平方米左右,秦晓燕负责烈士墓前和陈列室的讲解。

2007年,1300平方米的烈士纪念馆新落成,秦晓燕感觉担子更重了。2011年单位增加了一名讲解员,秦晓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上。她大胆创新,组织编印连环画、宣传册、讲解词等宣传读本,并参与编著10余万字的《广州银河英烈传略》;组建陵园志愿者队伍,亲自培训;将向秀丽烈士、广州文总六烈士事迹编成情景剧《传承》《信仰》,担当主演角色,深入校园演出;推出二维码祭扫烈士墓,让参观者通过手机扫码了解烈士事迹。

烈士纪念馆每年接待人数有6万多人次,接待学校和社会团体约200多个。很多团体会预约在节假日参观,“我最近两年的生日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秦晓燕笑说。

秦晓燕是一名共产党员,她对待每项工作任务勇挑重担,对待困难从不回避。除了讲解接待之外,秦晓燕还要担负陵园宣传教育工作,如策划各项主题宣传活动,送展到学校活动、与烈士家属沟通等。在她的沟通协调下,先后与省内外40个单位建立共建关系,保持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使“传承红色基因”成为陵园的一张名片。

收集整理史料传讲先烈事迹

刚忙完讲解工作,秦晓燕又接待了一位来自上海的烈属。烈士家属讲述了此次造访目的,原来他的爷爷去世前说起其太爷爷是在广州牺牲的,出差到广州的他顺道来寻找太爷爷的事迹。但他手上的资料并不多,只有太爷爷年轻时的照片。

“有很多烈士的亲属,对长辈的事迹并不清楚,有些亲属仅记得烈士的名字或只有一张黑白相片。而收集整理烈士史料,一直是我们重要的工作内容。”秦晓燕说希望烈士家属能及时将先辈的事迹记录下来,不要让英烈的事迹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送展到校也是秦晓燕目前的工作之一。“很多学生未必有条件到陵园参观了解英烈事迹,我们就将这些事迹做成展板,免费送到校园内展示,让学生在课余通过浏览展板认识英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秦晓燕和宣传教育部其他工作人员还参与宣讲红色故事活动策划。他们策划了绘画、手抄报、征文比赛等互动活动,加深学生对英烈事迹的了解。

“孩子看了英烈故事的展览板,是被动接受知识。当他们用手去写英烈故事、去描画英烈的形象时,才是真正主动去认识这些英烈的时候。”

秦晓燕说,“小孩子都有英雄崇拜情结也渴望成为英雄。如果不从小让孩子接触先烈事迹,树立英雄在其心目中的形象,他们就会将注意力投向别处。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英雄,但是我们可以去实现先烈们的梦想,所以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小抓起。”

■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通讯员 廖培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