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他记录的城 年年如新生
日期:[2018-12-31]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现在照片中的上下九步行街。

▲老照片中的上下九步行街。

▲老照片中的北京路。

▲现在照片中的粤海关前码头。

▶老照片中的粤海关前码头。

▲现在照片中的北京路。

李瑞然跨年摄影联展在西关永庆坊开幕,本地文化名人据此述说广州的进步

他是广州著名的城市纪实摄影师,曾被誉为“广东最美街坊”“扫街元祖”“与钩机赛跑的老人”。他在退休后近20年间,用相机记录广州改造前后的容颜,拍下7万多张“广州记忆”,成为“见证广州拆迁最多并留下最真实最详尽记录最多的人”。12月30日,“然起广州记忆——李瑞然诞辰96周年纪念跨年摄影联展”在荔湾区永庆坊永庆大街19号开幕。

在城市更新发展中,我们要怎样保护和传承文化?联展中,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新快报资深记者邓毅富及参与观众表达了他们的态度。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图片:李瑞然/摄(老照片) 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会供图(新照片)

首次公布大量广州老照片

1994年广州街头的红棉电话亭、1995年中山五路起义路天桥准备拆除、1997年一德路的骑楼街、1999年的海珠桥、2001年的广州儿童公园……此次联展展出了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的广州老照片,勾起街坊们的回忆。

在开幕式上,李瑞然的儿子李易,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新快报资深记者邓毅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关打铜代表性传承人苏广伟,“慢走广州”发起人骆柳彤,一起分享了李瑞然老先生的点滴往事。

李瑞然生于1922年,于2012年离世。他是广州第九十八中学退休老师,从1993年开始,他有感于广州发展所带来的剧烈城市变迁,拿起相机记录广州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前后的面貌。十多年间,他穿梭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建筑工地,为当时广州即将拆去的旧建筑留下最后的“身影”。

李瑞然拍摄的照片涵盖历史街区原貌、拆迁瓦砾、居民搬迁、建筑新秀等题材。他的作品曾荣获“推广西关文化贡献奖”等多种奖项,广州市档案局前后收藏了他捐献的照片共7万多张。

李瑞然的儿子李易表示,他和“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会”的志愿者在整理父亲的旧物时,发现大量尚未公开的广州旧照片。父亲生前曾多次说过,这些照片并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属于整个广州的。他希望这些照片可以传给后人,让后人思考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因此,他把这些照片悉数分享出来,希望借此让大家忆当年、惜当下,这也是举办本次摄影展的初衷。

三地联展 守望城市记忆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由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会发起,永庆坊、栖枟民居、东山博园三地联合举办,展览时间从2018年12月30日持续到2019年1月31日。本次展览展出的140件作品均为首次面世,三处展览场地均以本土文化的保育、传承为己任,将与李瑞然的摄影作品一起,让更多人走进李瑞然的影像世界。

作为开幕式的主办单位,永庆坊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更好地宣扬李瑞然为广州奉献的精神,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归老城,保护和传承老城文化。

“我深信,我爸爸带给广州的远远不止这些照片,还有一种不懈努力、与时间赛跑的正能量。在他离开之后的这6年里,我欣喜地看到,广州在文保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志愿加入到文保事业中来。若得知衣钵有那么多人继承,父亲想必也会相当欣慰吧。”李易说。

古粤秀色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筑是装载历史与时光的容器,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城市规划和建设不应急功近利,不要大拆大建。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每个人都为建设美丽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出一份力。“广州很美,全赖有你!”

声音

“拆”是好事也是坏事 拆错了便成了坏事

广州是千年商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中心,城市记忆中有玛瑙巷、象牙街这些地名。

我们更知道十三行在全球贸易历史中有一段威水史,但是有关部门以此申报世界非遗,一直没有成功。虽然史书上有记载,我们的记忆并无丢失,但是由于缺少证物,申遗迟迟没有成功。如果李瑞然老师活在十三行那个年代,并且手上持有照相机就好了,“乜都搞掂”。

李瑞然老师似乎是为“拆”字而生。一个“拆”字,应该是这三四十年的流行词,甚至是这一百年、跨世纪的流行词。只因为约一百年前,广州到处都在拆,拆城垣填濠沟修马路,拆后就建,主要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连片建起了骑楼街,恩宁路骑楼街便是1931年建成的产物。

“拆”是好事也是坏事,拆错了,好事便成了坏事。我们要记住一位为城市留下珍贵记忆的可敬可爱的广州人,更要记住美好、记住温馨、记住教训。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

我们应该笑着看这些老照片

李瑞然老先生拍的这些照片很有意义。我们说,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忘记过去就没有根基。同时,不要让历史成为我们的阻碍。我们看这些老照片应该是笑着的,不应该是哭着的。我们记住了,原来老广州是这样的,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更好了——我觉得李老先生传递的是这种意思,而不是我们要沉溺于过去而不能自拔,不继续前进。

广州要保护,更要发展。要怎么对待城市的变化?我认为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的城市在变得越来越好,我们要在怀旧中不断进步,抱着更好的心态面对这个城市的变化。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我们的本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缺乏的不是保护而是与时俱进的发展。随着不断的进步和推广,将有更多人了解和爱上我们的城市。所以最好的文化保育就是:自强不息,自然就会像李瑞然那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土生土长的“西关仔”朱立人

新老照片对比

再次勾起大家的广州回忆

记得那年,广州街坊骆妈妈找到新快报记者,说有一段时间没看到李老了,有点担心,于是记者辗转联系上李老的家人,组织广府文化达人和街坊到李老家探访。

新快报记者另一次见到李老是在西湖路花市,他的家人和热心街坊,将已经住院的李老带来行花街。李老坐在轮椅上,捧着相机不停地拍啊拍,手不停地颤抖……当时,新快报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

李老虽然去世6年了,但他一直没有在广州人心中离开。古粤秀色团队组织了跑街摄影爱好者,在李老老照片记录的地方,拍下新照片,两相对比,抚今追昔,传承光大。这次又牵头组织了摄影展,再次勾起了大家对广州的美好回忆。

——新快报资深记者邓毅富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