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在元宵节的第二天,宋徽宗画了一群鸟
日期:[2019-02-24]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关注]   字体:【
■瑞鹤图

■溪山水阁图页

■霜篠寒雏图页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底部

■汝窑盘

■晴春蝶戏图页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整个汴京还沉浸在元宵节的欢乐中,通宵设宴的人们,眼眸里依然荡漾着东风夜放花千树的余光,突然,云气漂浮,一群仙鹤飞临宫殿上空,其中两只还落在高大的鸱吻之上。宫人仰头惊诧,百姓驻足观看。

“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瑞鹤图》的超现实表现手法

《瑞鹤图》的诞生,是一位帝王与民同乐第二天之后的信手偶得,也是一位艺术家固执自我之后的水到渠成。那种大面积的幽青,深邃辽远,在宁静中有一种坚不可摧的美学信念。

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呢?如果问我们现在的人,大概会说,留白吧,就像常看的中国画那样啊。不,在宋徽宗眼里,天空怎么可能苍白如斯?天青色,就应该涂满,不留余地地涂满,只有仙鹤的翅膀才能在满溢的色块之中,扑棱出闪亮的白色。

宋徽宗自有一套美学体系,在他的艺术王国,他过得远比在官僚的世界里更加自在。《瑞鹤图》不仅植根于光大典雅的皇室气派,更具备灵动飘逸的文人气质。皇宫稳定地置于画面的下部三分之一,起着均衡视觉的作用,其上三分之二是他独爱的青天,仙鹤或盘旋或静止,没有一只的形态是相同的,动中有静,静处又蠢蠢欲动,像极了他的那颗敏感的心。

《瑞鹤图》的表现形式,和当时常规的花鸟画格式迥异,那么多只飞禽,就这样密密麻麻地飞进了画布的三分之二,飞进了皇宫屋檐之上的狭窄时空,难怪后世甚至评价它为“既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从画面的角度也是超现实方法运用最为典型的作品之一”。

据说,宋朝的皇帝出了名的喜欢赏灯,《武林旧事》记载,元宵节时,皇宫中会作琉璃灯山,高五丈,人物都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各种彩灯交映璀璨,美不胜收。不仅仅满足于在宫中赏灯,喜欢与民同乐的徽宗皇帝,还会带着宫中妃嫔们一起出宫赏灯,观赏市井舞队的表演。

以梦为准的瓷器制造指令

浪漫的、被人认为有点不切实际的宋徽宗,甚至在下达生产瓷器的指令时,也会以梦为准。

他会把梦中所见的“雨过天青云破处”,作为瓷器颜色的定义。这究竟是怎样一种颜色?当时收到指令的工匠一定会很困惑。所幸我们今天,能够见到这样的实物。比如,在故宫,当我们面对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时,就能够明白,宋徽宗最喜爱的是什么颜色了。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世界上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此樽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

这件瓷器虽然仿造了汉代铜樽的造型,但是并不像青铜器那样拒人于千里,那种柔和的天青色,就如同温柔的怀抱,试图与你同在一个穹苍之下,共沐荣光。

宋代的共沐荣光,体现了这个时期的一种温柔,这种温柔可能从杯酒释兵权开始,可能从文人治国开始,也可能从大家拿起了建盏开始认真斗一碗茶开始。相对于唐代,宋代变得内敛、内秀,似乎更加注重内涵,在那些烟花三月的江南里面,人们开始把美从生活里深入下去,尝试做到极致。

“晚唐以降,青绿山水盛极而衰,水墨山水取而代之,好比是绚烂的唐三彩隐入时间深处,天青色的宋瓷散发出形而上的微光。”(韦羲《照夜白》)

真实深入人间的风雅宋

同时我们看到,宋代艺术家的这些追求,并不是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它和现实生活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那个时代,美物和美感,真实地向着人世间推进,和日常的喜怒哀乐相连,和每天的锅碗瓢盆并存。

比如我们看宋代的绘画,就会觉得他们对万物都充满兴趣,从恢弘的江山,到卖货郎的拨浪鼓;从天上高贵的仙鹤,到地下卑微的甲虫,“无不被捉入画幅,而运以精心,出以妙笔,遂蔚然成为大观。对于都市生活和农家社会的描写、人物的肖像,以及讽刺的哲理作品,犹能杰出于画史,给予千百年后的人以模范和启发。所以论述中国绘画史的,必当以宋这个光荣的时代为中心”(郑振铎语)。

而从瓷器的角度观察,则会发现,即使是那些仅仅在宋徽宗时代烧造的汝窑瓷器,即使在当朝已经是珍贵难得之物,其器型,也不见有用于隆重祭祀等场合的大型器物,而更多的是属于把玩和日常使用的瓶、碗、盘、洗、碟等。

再往更广泛的外延去观察,我们今天的很多生活品味,在宋代也早被他们玩得轻车熟路。他们插花、喜欢写真自画像、焚香;他们的收藏叫做“博古”,直接制造了中国历史的第一次收藏热;他们的茶道茶艺空前绝后,至今仍然被整个东亚所推崇。

而你知道《清明上河图》,这个大俗又大雅的经典之作,又植入了多少当时的广告吗?

是为风雅宋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