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居家美育模式,突破时空献爱心
日期:[2020-03-22]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杨之光美术之“在家憋出个艺术家”。

■“牵爱艺站,爱的空间”微信群儿童作品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江水同源,万里同心,对武汉的不舍情怀,存在于很多人心中,也存在于杨之光及“杨之光们”的心中。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自武汉迁至广州,更名广州美术学院;2020年,杨之光美术中心的艺术公益课堂,通过网络开回了武汉。广州与武汉从未分开。

特殊时期,这些爱心机构的线上尝试,实现了艺术疗愈和创意培养的跨时空连接。

疗愈的港湾

2月,疫情紧张之时,艺术,究竟能为武汉做些什么?“我们备感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有责任担当,特别是湖北地区受困在家的少年儿童,牵动每个人的心,我们以最快速度开发内容,为湖北孩子们送上公益艺术线上课程,希望借助艺术的疗愈力量与创意的大脑开发,使孩子们迎来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气。” 杨之光美术总部校长杨红对记者如是介绍。

“牵爱艺站,爱的空间”微信群,目前容纳了上百个武汉当地家庭,还有十余位志愿者老师。“你好吗?”在老师温柔的开场白中,一开始,大家只是等待。因为所有的接纳,都需要时间。

他们推出课程,课程用料在家中随处可取,比如一支笔、一瓶酱油、一管口红,不需要刻意出门准备。老师通过录播和直播结合的方式,在线一对一辅导点评;不催促,但只要对方出现,必定给予温暖回应。

“病毒的样子可以画得更夸张,例如有很多只手……再试试看,画好之后就可以想想它们都藏在哪里?把它们找出来,拍照片哦!”这是老师在引导大家结合生活进行创作,并降低恐惧感、普及卫生知识;“接下来注意细节,例如线条之间的连接,涂色时可以尝试同色系不同深浅的渐变色来表达立体效果,或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先画,然后我们再交流哦!”这是因人而异循循善诱的教法。

以TCT(Training of Creative Thinking)创意思维训练为宗旨,结合网络现场和心灵疗愈技巧,这个微信群,从“技”与“道”两个方面做出了尝试,若问成果——

素不相识的百余个家庭,从观望、参与,到互动,成为好朋友,彼此孩子和爷爷奶奶开始在群里互道早安;再从一段特殊时期的沉寂,到复苏后渐渐生动频繁起来的创作,这里,成为了这群困守武汉人们心中的一个“港湾”。

在家憋出个艺术家

大家也许都已经憋了很久——除了对线下授课的期待,其实,在“憋”的这段时间,也憋出了不少的新创意和新方向。

首先,憋出了“艺术家”。“在特殊的疫情时期,大家响应号召不出门。我们的课研方向根据当下的特殊境况,引导孩子用艺术的语言表达自己;老师们秉承TCT‘看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想别人从未想过的问题’,短时间制作研发出一套《在家憋出个艺术家》线上系列课程,以公益的免费授课形式上线。”杨红介绍。

“不依赖专业工具材料,提倡将日常用品变成艺术材料,孩子随之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创意体验,比如,用酱油绘画;把各种不同颜色的蔬菜水果榨出五彩颜色涂鸦;还可以将一个简单的新年红包,变成有趣的小老鼠。”中心老师说。

DIY的真义

除了憋出艺术家,还憋出了新的居家美育模式。从前,纵使想在家中教孩子画画等创意课程,家长也不知应如何配备材料、掌握进度,普通的网课并不会把触角延伸至此。

“得益于年前的开发和准备,我们设计了一套以半成品材料为主的创意思维训练课程。”杨红介绍,这种课程,配备了每节课创作所需要的画笔、颜料和手工工具,再配合网上的视频引导,使用者根本不需要操心“来料”,他们只需要“加工”。

“事实上这才是DIY的真义。”杨红介绍,从前听到DIY,“手残星人”们总会觉得难以进入,似乎就是要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平地起高楼,“其实在很多西方国家,DIY是建立在‘提供半成品’的基础上,因此给了更大的便利性和更积极的创意推动。这种以半成品连接学堂和家庭、连接家长和孩子互动的方式,我们觉得非常棒。”

艺术,从对生活和人类的热爱中诞生;它可以是一朵璀璨的花,也可以是一艘稳健的船,这船上扬起的是创意的风帆,而行进在星辰大海中的人们,在艺术和创意的护航下,他们应该超越于船筏本身,而找寻到共同行进的更深远意义。

简介

杨红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副研究员、国家核心刊物《中国中小学美术》编委,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常务理事、杨之光美术总部校长。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