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玉养人亦美颜 故宫半数玉器为乾隆所藏
日期:[2020-03-29]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清·丁观鹏 《弘历鉴古图》

■新疆回部 花式双柄香薰

■翠镯子,清,一对

■青玉朱雀纹玉佩,南北朝

■碧玉杓

■清乾隆 紫檀多宝格方匣(内附珍玩30件)

汉武帝时期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说:“错翡翠之威蕤,缪绕玉绥。眇眇忽忽,若神仙之仿佛。”他把佩戴了翡翠饰品的女子形容为“神仙”。以翡翠之美妙,展现女子之静好,是它被钟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历代帝王中,真正爱玉之人,恐怕不得不提到乾隆皇帝。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咏玉诗近八百首,而故宫所藏的玉石,半数为乾隆皇帝所藏,他可谓是嗜玉成癖、对玉石收藏鉴赏乐此不疲的“玉痴”。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西周时期贵族盛行佩戴玉饰

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钟鼎文,都是我国古老的文字。在这两种古代文字中都有“玉”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玉”曰:“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大概的意思是“玉”是一个象形字,最初来源于把三块横玉用一条玉贯联结起来。“石之美有五德”,五德指“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这是古人对玉广义的理解。

《辞海》中简化了对玉的理解,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从古至今中国人仍常常“借玉比德”,借玉内质的温润光洁来比喻正人君子品德的高尚,比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作为中国正统思想的儒家对玉器也是推崇备至,孔子在他的论述中曾多次提到了对玉器的看法,对玉制礼器也极为推崇。

早在西周时期,佩戴成组玉饰的习俗在一些贵族阶级中就开始盛行,后来儒家弟子对这种佩玉的习俗在理论上给以肯定,大力提倡“以玉比德,使佩玉制度化”。儒家弟子大力推崇玉器,在儒家的思想上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等。文人以佩玉来表明自己是一位品德高尚,理应受到信任和尊重的君子。佩玉在身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不遇凶丧之事不能将佩玉解下来。

佩玉撞击不仅悦耳,更起到一种提示作用,佩玉男子行止从容适度、不疾不徐、温文尔雅,这也是一种通过外在手段强化男子道德修养的方式。

佩玉与儒家的“修身”相辉映,内有“吾日三省吾身”,外有佩玉提醒行止修为,浸润于诗乐礼仪之中,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

“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这是屈原的诗句。屈原一生追求高洁,并且喜欢在身上佩戴翡翠,“时遇诸君高洁缘”,翡翠与人,结下的是人与物的纯洁之缘。

《弘历鉴古图》真实描绘乾隆鉴赏古玉

在经历新石器晚期、商周、战国至汉以及明代四次高峰之后,玉雕艺术在清朝的乾隆时期达到了巅峰。

真正说到中国历史上的爱玉之人,恐怕每个人都要提到乾隆皇帝。虽历代帝王多以玉为美,但真正做到嗜玉成癖、乐此不疲的当首推乾隆。

乾隆皇帝对玉极度喜爱,据不完全统计,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中有咏玉诗近八百首!故宫博物院藏玉三万多件,其中一半为乾隆所藏。

早在乾隆整顿吏治时,就对玉石这种高雅的奢侈品情有独钟。每年各地官员上供朝廷,总少不了美玉,这最能讨得乾隆欢心。

乾隆把玩玉石的嗜好一发不可收拾,总是想尽办法谋得好玉。在每年三次常贡之外,他允许上贡的官员随时进贡,最多的官员一年可以上贡三十多次,为了能得到更多更好的美玉,他竟然拿出高于市场价格的钱回赠上贡官员。

到了晚年时,他收藏的古玉接近一万件。空闲的时候,乾隆每天都会把这些古玉拿出来擦拭,抚摩,把玩。乾隆最爱的珍贵玉器,往往收藏在叫“百什件”的盒子里。百什件共分为9层,抽屉中有每件玉器专用的小格子。

《弘历鉴古图》是一个叫丁观鹏的宫廷画师所作,真实地描写了乾隆皇帝鉴赏古玉的情景。也足可见乾隆皇帝对玉器的珍惜。

中医医学典籍推崇玉石的养生功效

玉石除了有美观的功能之外,中国人佩戴玉石追求的是平安与长寿。古人相信玉石不仅能够作为装饰品,而且具有强身健体的养生保健作用。

中国人认为玉石是一种蓄“气”最充沛的物质,千百年来,皇室贵族除了佩戴宝玉之外,还有服食玉屑珠粉之好,甚至死后,口中还都要含玉蝉,或者穿着玉衣,藉以保护遗体,这些在历史中也多有记载。《本草纲目》中记载:玉屑是以玉石为屑,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能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滋养五脏,止烦躁,宜共金银、麦门冬等同煎服,有益。 中医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均有相关记载。

慈禧太后有一套奇特的美容大法,就是用玉尺在面部搓、擦、滚。其中记载的玉尺就是用珍贵的特种玉制成的一根短短的圆柱形玉棍子。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玉的认识不仅限于装饰品的范围,在医药、养颜等方面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功效。这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总是流传着“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了。

延伸阅读

古玉保养

有“四畏”与“三忌”

古玉质地细腻、色泽温润、莹和光洁、冬不冰手、夏无激感,一直为世人所喜爱。古人即讲究养玉,一个“养”字道出,玉其实和人一样, 也有其“养生之道”。对于留传百年甚至千年的古玉来说,要想把它保养好,讲究更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须知其“四畏”与“三忌”。

“四畏”,即畏冰、畏火、畏姜水、畏惊气。从古至今,关于玉一直有“长于冰近,沁色不活”之说。意思是,如果古玉常接近冰,玉理就会黯然无光,色沁就会显得很僵硬,也就是俗称的“死色”;此外,古玉“长与火近,色浆即退”。这句话是说,如果古玉用火熏或烤,玉质就会受损,颜色变暗,甚至褪色;有人认为,用热姜水浸泡古玉,可以去其腥臭。其实不然,如果古玉在热姜水中浸泡,会影响到玉的沁色,使其黯淡无光。且长时间浸泡,古玉上还会出现麻点,即使日后再盘,也很难恢复;另外,玉最怕坠落在地,一旦掉落在地上,重则损伤,轻则肌理出现裂纹,因此我们在把玩的时候,应尽量避免碰摔,以免使其产生伤痕。

“三忌”,即忌油、忌腥、忌污秽。不少人为了使爱玉看上去更加光洁,常会用油脂涂擦其表面,殊不知,这样做会对玉质产生极大的损害。对玉真正的保养方法是,使用柔软的白布轻轻擦拭;另外,存放玉的地点也很有讲究,一定要远离有腥味的地方,因为腥味很容易伤到玉质; 再者,把玩玉器的时候,一定要“净其双手”,因为古玉本身对于污秽很敏感,长时间以沾有污浊之物的双手把玩古玉,会使玉里的灰土难以退出,从而对美玉的质地造成很大的伤害。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