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产业造血,贫困户不用愁生计 大桥修好,学生上学无须坐竹排(1)
日期:[2020-04-30]  版次:[T12]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茶园建起来后,上磜村贫困户廖茂粘和妻子邓远珍经常来这里打工。

■经过协商,帮扶单位在帮扶村开设了音乐室、电脑室和多媒体室,并组织对老师进行培训。

■珠江钢琴集团在尖山村小学的楼顶上投资新建了光伏发电项目,可以长期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可观的收入。

■从2017年底开始,帮扶单位在福塘村陆续投入52万元,开荒山地约80亩,建设了一个百香果产业园。

■福塘村新建成的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珠江钢琴集团对口帮扶梅州市五华县三条省定贫困村见成效——

一座横跨两岸的大桥,让村民少走8公里路,让小学生告别坐竹排上下学的历史;一个个扶贫产业基地,让贫困户不再为生计发愁;一双满是老茧的手,见证了贫困户经扶志勤劳致富的成功……

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珠江钢琴集团”)对口帮扶梅州尖山村、福塘村、上磜村近四年,不但让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还在当地留下了很多长效“造血”产业、民生设施和脍炙人口的帮扶故事。

扶贫概况

数年间『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解决了

珠江钢琴集团从2016年开始帮扶梅州市五华县尖山村、福塘村、上磜村三条省定贫困村。经过加强党建、产业帮扶、扩大民生设施建设等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重点解决了当地“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

尖山村、福塘村、上磜村三条贫困村分别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125人、44户179人、59户174人,都已全部脱贫。

投资光伏发电 三村源源不断增收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珠江钢琴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建宁,集团党委副书记黄贤兴都曾多次到帮扶村调研和指导工作。李建宁在调研时就表示要全力支持对口帮扶村的脱贫致富工作,让更多的老百姓实现产业致富,过上好日子。

珠江钢琴集团党群工作部部长陈仲明告诉新快报记者,几年来,集团在三个贫困村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留下了不少长期“造血”的产业项目。

据介绍,珠江钢琴集团在尖山村、福塘村、上磜村三个帮扶村都投资了光伏发电项目,可以长期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可观的收入。

尖山村的光伏发电项目建在尖山小学的楼顶上。驻村第一书记李文亮告诉记者,6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一年卖电和补助约有5万元。在福塘村,除了在小学的楼顶安装外,还利用广场的一片空地搭建了光伏发电设备,投资三期约有99.6千瓦。由于效益不错,下一步还将加大投入。

陈仲明表示,除了这些光伏项目,每个帮扶村还有各具特色的产业帮扶项目。帮扶产业的良好运作给贫困户和村集体带来了直接的分红。据介绍,以去年为例,尖山村、福塘村、上磜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人均分红分别有800多元、500多元和600多元。

尖山村:

建养殖基地 贫困户有分红还可打工增收

“基地两千只蛋鸡,每天产下的蛋不用自己卖,村民会排着队去捡蛋,一元一只都不嫌贵。”在尖山村,村委书记黄建中说起村里引进的养殖产业,一脸兴奋。

2018年6月初,驻尖山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引进了五华县深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双方各投入资金80万元,共同成立琴横种养专业合作社,养殖了2000只蛋鸡和部分走地鸡,此外还种果树、养塘鱼。

“这个合作社,每年可为村里提供6万元固定分红和10%的利润分红。”李文亮说,村里的贫困户还能到基地务工赚取报酬,可谓一举多得。由于经营良好,目前正在进行二期建设,准备建猪舍养猪,6月份就有望投产。

新快报记者在这个产业基地看到,基地建有一个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养鸡大棚。在鸡棚对面,一排猪舍正在加紧施工中。基地负责人甘茂辉告诉记者,这里准备加建两栋肉猪房和一栋母猪房,分别养2000头肉猪和100多头母猪。

正在工地务工的贫困户李戊秀告诉记者,基地养殖、种植和建设都会优先聘请贫困户。在这里务工,她一天就能拿到150元,一个月下来就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福塘村:

建百香果园 将荒山变成“金山银山”

“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都是荒山,现在我们把它们变成了‘金山银山’。”在福塘村的百香果产业园,驻村第一书记高锐涛说,福塘村山多耕地少,从2017年底开始,帮扶单位陆续投入52万元,开荒山地面积约80亩,建设了一个百香果产业园,与种植大户合作种植百香果、养走地鸡。

产业园的百香果已经有过两次收成,去年,扣除各种成本,利润超过5万元。根据协议,这笔收入按照贫困户、管理方和村集体4∶4∶2的比例进行分红。

新快报记者在产业园遇到了正在修剪百香果苗的贫困户杨红兰。杨红兰告诉记者,她家有五口人,主要靠她和老公打散工维持生活,两个儿子一个正在读小学六年级,一个读技工学校,因为家里穷,女儿初中毕业就出外打工帮补家用了。

“以前我们是吃了上顿,还不知道下顿该怎么办。”杨红兰说,幸好有这个扶贫产业园,自己和老公可以经常来打工增加收入,加上村里的分红和孩子的学费补贴,现在日子比以前过得好多了。“我就是要努力打工供孩子读书,不能让他们像我这样没有一技之长,靠打散工过日子了。”她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 飞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