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手机定位考勤 逾越了公私边界
日期:[2018-04-11]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今日快评

■那岩

4月2日,沈阳市铁西区一家外贸公司销售经理蒋桐带着手机出去办业务,中午休息时间,移动考勤APP上通过手机定位得知她曾出现在沈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4月8日,她被公司通报批评并罚款200元。蒋桐愤愤不平地认为,不能要求员工时时都在工作地点,更直言手机定位考勤等于给员工套上了一道“紧箍”。(《工人日报》)

点评:且不说手机定位考勤,有侵犯员工个人隐私之嫌,一个靠手机定位来考勤的企业,在日常管理上恐怕也不会有太高的水准。没有人愿意无时无刻被单位盯着,企业可以用时间用任务量来考核员工,但将触角伸到员工私人手机上,伸到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显然逾越了公私之间的边界。况且,只要多备一个手机,再严苛的管理都能被轻易越过,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与尊重却早已不复存在,别忽视了这其中的代价。

近日,一个名为邓玉峰的青年艺术家尝试用一个实验来呼吁保护个人隐私。半年前,他从黑市买了34 .6万人的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地址、身份证、网购记录、车主详细信息等。邓玉峰在武汉举办了一场“34 .6万武汉公民的秘密”的个展,试图借助艺术手段,探讨大数据时代与公民的隐私伦理边界。目前,邓玉峰正在接受当地公安部门的调查,尚未有结果。(《南方都市报》)

点评:购买个人信息本身就是违法甚至犯罪行为,但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了公共利益,该不该处罚,的确是个两难选择。有人说,当事人可以直接举报,但直接举报的宣传效果,显然不如行为艺术。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处于灰色地带的行为艺术,更值得关注的是,个人隐私泄露为何如此泛滥,个人随意就能买到隐私信息,执法监管显然应该紧紧跟上。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