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救援队队长关注汶川,希望它变得更好
日期:[2018-05-11]  版次:[A14]   版名:[汶川地震10周年纪念特刊]   字体:【
■在石坎乡转移村民时,廖贵辉背着老人向大山外转移。(受访者供图)

■如今的廖贵辉除了不断改善搜救环节外,还关注如何深度普及应急救援知识。(受访者供图)

十年前,廖贵辉作为广州支队地震救援队突击二分队队长,在震后第二天带领战友进入“5·12”震区开展人员搜救工作。十年过去了,他已是广州消防支队萝岗大队参谋,可一想起那段岁月仍忍不住落泪。

“跟我上,再大的困难也要挺过去。”当时鼓舞士气的口号,他仍记得清清楚楚。正是因为亲历了那段救援经历,他更热衷于普及消防救援知识,“人人家里都应有个消防员。”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生廷

戴两双手套手挖废墟救人

2008年5月12日,当时正在广州消防支队特勤大队进行常规训练任务的廖贵辉接到命令——汶川发生地震,要紧急集合前往白云机场待命。

13日凌晨,廖贵辉和战友组成的救援突击队到达成都,根据省消防总队指挥部安排,他们首个任务是负责都江堰市洋子口电厂家属区搜救工作。14日下午2时30分,他们到达洋子口电厂家属区,经过现场勘查后,制定了搜索和救援方案。

“伤员具体在哪栋楼,哪个角落,在那个情况下生命探测仪没办法快速确定。”廖贵辉一边说一边用手势模拟当时倒塌情况,搜救过程不敢动用重型破拆工具,突击队员戴上两双手套,开始用手挖,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仅一个下午两双手套都磨破了。

“那边有人被压在下面。”廖贵辉带着2名队员和破拆工具,发现离地面约7米高的废墟里压着两人,周边到处是钢筋和残余水泥板。“你指挥挖掘机铲斗顶住水泥板,你去切断钢筋。”廖贵辉一边说,一边扶住水泥板防止掉落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经过40分钟的救援,切割了20多根钢筋,最终被困人员被救出。

“可最后我们还是没救活他们。”廖贵辉每每想到当时的场景和被困人员求救的眼神,常常会感到遗憾甚至自责:“如果我们再快点,是不是他们就不会死呢?”

天慢慢黑下来,在他的记忆中,那个晚上是如此漫长。现场余震不断,哭声、机器作业声混杂在一起,废墟里不断有被困人员被抬到安全地带,但是一些人已无法生还。

轮流背着老人向山外转移

5月16日下午,廖贵辉和12名队员接到总队命令,与总指挥部人员组成22人突击队,紧急奔赴平武县南坝镇侦察灾情。由于道路不通、通信瘫痪,突击队员只能在滑坡的乱石上攀登前进。经过4个多小时,徒步20多公里,在下午6时到达南坝镇。

作为第一批挺进南坝镇开展救援的队伍,经过急行军的队员只能躺在覆盖着油菜秆的田地里休息。在汇报灾情后,17日下午3时许,廖贵辉再次接到通知——徒步数十公里到石坎乡开展救援。

廖贵辉和14名队员一起踏上了征途,可道路已被堰塞湖淹埋在40米多深的水底,只有沿着峭壁攀爬前行。行进途中,他们爬过倾斜度达70度的山路,还多次遭遇余震和山体滑坡。终于在晚上8时到达尚未有救援部队进入的石坎乡。

疏散石坎乡的村民,成为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有老人说“年纪大了,死也死在家乡”,不愿离开住处。廖贵辉给老人们做起思想工作,并给突击队员下了死命令“一个都不能少”。

在转移中,为了保障安全,他让老人坐在背包上,然后再用安全绳将老人绑在自己的身上。你一程,我一段,队员们轮流背着老人向大山外转移。

为了快速地通过一段长800米近90度的地震滑坡带,廖贵辉把脚固定在了地上,让队员背着老人踩着自己的脚上,一步步挪过去。18日下午1时,石坎乡的村民终于在队员的护送下平安到达安置处。

结对帮扶学生传承爱心

廖贵辉完成搜救任务从震区回到广州,已经是5月20日以后的事了。可在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总想起汶川的人与事。在参加完支队组织的心理辅导,休整后他回到特勤大队。“我觉得自己经历了挺多的,心理影响是有但不是很大。”

有些事有些人总是让廖贵辉难以忘记。15日凌晨1时多,在洋子口家属区,一位受灾居民将棉被塞到廖贵辉手上,说:“外面冷,被子给你用。”廖贵辉感激对方的好意,还是把被子退了回去。

在2008年8月12日的广州市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他认识了“赵广军生命热线”志愿服务队常务副队长廖卉。廖卉发起的“粤川爱心接力家庭”活动吸引他的注意力。2008年9月,在廖卉的牵线下,特勤中队签订《广州爱心家庭与汶川震灾学生共建“粤川爱心接力家庭”协议书》,为孩子提供学习资助款以及相应的照顾,将爱心传承下去。

重返汶川希望它变得更好

“汶川之后,我似乎更能体会到消防人的意义。”廖贵辉2000年12月入伍,2005年从昆明消防指挥学校毕业,而后又从特勤大队到萝岗消防大队。汶川地震救援之后的十年间,廖贵辉更加理解“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这句话。

廖贵辉说,2008年消防官兵大规模跨区域进行地震救援,在那之后,消防救援的指挥体系更加完善。在广州消防支队,他先后参与处置各类救援行动6000余次,他也开始思考:如何加大力度、更深度普及应急救援知识。“消防,一个消,一个防,防更显有效。”

廖贵辉仔细分析搜索定位、破拆支撑、搜救方案制定等环节,研究哪个步骤可以改善,并开始用在平时的训练中,发表了《对公安消防部队地震应急救援快速反应模式的思考》的论文。

除此之外,廖贵辉还积极参加救援知识普及宣传工作。“人人家里都应该有消防员,人人都是消防员。”

“如果再选一次,我还会做一名消防员,这值得我骄傲一辈子。”廖贵辉的座右铭正是《士兵突击》里的一句台词,“不抛弃,不放弃。”今年的5月,他再次回到汶川,他说:“这十年我一直关注着汶川的动态,希望它变得更好。”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