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最早门钉或出现在隋代陶房 明代建筑明器揭露奢侈生活
日期:[2018-05-13]  版次:[A16]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洛阳出土陶房

■四川什邡出上的三彩陶俑(宋)

■青瓷 马俑(南宋)

■十二时神木俑

隋代上承秦汉与北朝时期建筑的传统技艺,下启唐宋时期建筑的辉煌发展,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但由于历史上战争动乱和隋代太短,目前尚未发现隋代木构建筑。其他石雕和绘画中的建筑形象也因受某些条件的限制,与实际建筑物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作为建筑明器,隋代陶房便成了研究隋代建筑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侧、背面刻塑实榻大门,均有门钉,可能为我国已知最早的门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最早的六抹格扇出现在明代陶房

研究显示1931年洛阳出土的隋代陶房,写实性强,形象逼真。其柱与柱基,门窗装修、檐仿斗拱(也叫“斗栱”)、屋顶脊饰等,既保留有南北朝,乃至汉代建筑一些特征,又有唐、宋建筑的许多基本点,为我国古建筑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例证。并有某些地方与日本奈良大约同时建造的法隆寺金堂、五重塔、中门、玉虫厨子及与之稍晚的奈良安居院的三重塔相似。故此陶房是研究隋代建筑和中外建筑文化交流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我国古代建筑体系在明代得到更加巩固和提高,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又一高潮。特别是园林、住宅建筑的发展尤为突出。山西、安徽、浙江、江西等省至今仍保留有部分明代住宅,但布局完整者甚少。且多数由于屡加修葺,原貌多有改变。河南明代寺庙殿堂木构建筑较多,但目前尚未发现完整的明代民居。

陶宅院作为建筑明器,在研究明代建筑史方面就显得特别重要。陶宅院多采用平面布局匀适对称的传统形式。在组合严谨、排列有序的四合院大门前矗立牌坊,大门内置影壁。且在中轴线上设置客厅和墓主人居住的主要用房。两边厢房作为仓、厨等次要房屋使用。所有房屋的墙壁和屋顶比较厚重,其建筑用材也较粗壮。建筑物外形浑厚稳重。屋面曲线柔和,瓦垅当匀垅直。这些特点,除其结构功能外,艺术效果也颇佳。系典型的我国北方明代官僚地主或富商大贾的宅院形式。

陶院中绝大多数房屋都有斗拱并施彩绘,不受明洪武二十六年规定的“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绘,不许造九五间数”的限制。这可能与殉葬明器非建筑实物,不循规定有关。

陶宅院房门全用六抹格扇门,可谓明代建筑中的新发现。自从宋初出现了格扇门后,门窗装修为之改观。但多为四抹格扇。元、明时一般使用五抹格扇,而明代《园冶》中所记的格扇门仍为四抹。清代始用六抹格扇。因此,明代陶房中的六抹格扇,实为我国最早的六抹格扇。清代常用的六抹格扇门竟在明代建筑明器上使用,甚为罕见。

明代民宅盛行四合院,多用均衡对称布局

从明代陶宅明器来看,当时民宅盛行四合院,即由一个或多个院落组成,形成封闭式的建筑群体。这类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布局,沿中轴线形成中、左、右三组纵列组建筑。在中线上安置主要建筑,称正房,多为长辈居住;次要建筑物建在左右两侧,称厢房,为晚辈住和用作书房、餐室等。这套陶宅的屋顶皆为悬山结构,平直“一”字形正脊,正房有垂脊,两侧厢房无垂脊。正脊、垂脊上的脊兽形状相同,垂脊上的脊兽略小,为一种虎头装饰。中轴线上三间正房均比厢房高大、宽阔,屋顶装饰滴水。四周由各座房屋的后墙及围墙封闭,一般对外不开窗。四合院对外只有一个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带乳钉的红漆双开大门更显其门厅的气派和显贵,各房屋正面刻画的窗棂、图案式样丰富、逼真。牌坊、影壁、房屋等均绘有朱彩。整个建筑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河南出土明代陶建筑明器较多,而且全是宅院群体建筑。如郑县明代王韩墓出土的泥质红陶宅院,由三进四合院落组成。大门前有八字墙和单间庞殿顶牌坊,并有排列有序的仪仗俑。院内房屋十座,除后堂楼为二层楼阁外,其余皆为单檐悬山式建筑,屋顶用叠瓦脊(早期建筑特点)。

还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陶宅院中屋脊为叠瓦脊,这种早期造脊制度,出现在明代晚期的建筑明器中,也属少见。多数陶宅院前伫立仪仗俑,院内停放小轿,并有侍女俑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侈淫逸的生活。

宋代雕塑明器分为三大类、五个区域

雕塑明器是使用雕塑方法建造或制成的明器,既包括可移动的随葬器物,也包括不可移动的墓葬木体。宋代雕塑明器大体上分为三大类:一是陵墓雕塑,主要是陵前造像。二是装饰性雕塑,包括墓室石壁和石棺雕刻、墓砖雕刻等。三是随葬品中的雕塑品,即随葬雕塑。

两宋时期的雕塑明器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区域。

一是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北宋赣域内的地区。这一地区前期以上坑墓为多,也有砖室墓,砖室墓中有简单的仿木建筑,明器以瓷罐、碗为主,有时也有较精美的瓷器。

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和湖北等地区。这一区域北宋墓以竖穴上坑墓为主,也有平面长方形的砖室墓,随葬品较中原北方地区的墓为多,都以实用器皿随葬,有瓷器、漆器和铜镜等装饰品,瓷器以影青瓷器为主。常见装饰性雕塑。

三是川贵地区,包括四川和贵州黔北地区。北宋时多随葬陶器,很少发现陶俑。四是赣闽地区,包括江西和福建,江西宋墓雕塑明器以陶俑为主,包括四神十二辰俑和神煞俑,江西景德镇附近的南宋墓中多瓷俑。

五是湖广地区,包括湖南、广东和广西。这一地区墓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特别是形制特殊的多角罐和堆塑陶坛是该地区宋墓中特有的明器。两广宋墓中出土的堆塑陶坛尤其复杂,有蟠龙龟蛇、楼阁亭塔、乐舞人物,有的还贴塑佛像。这一区域常见随葬雕塑,并有明泉的区域性特征。

宋代雕塑明器中,由于仿木建筑墓葬的盛行,装饰性雕塑大量出现,尤其是墓室石壁和砖壁雕刻数量大增,并表现出突出的艺术成就。虽然以俑为墓葬雕塑代表的随葬雕塑与之前的历史时期有所减少,但是陶瓷随葬明器则表现出了显著的地域特征。

用纸质明器代替陶瓷明器在宋代较流行

以陶瓷俑代替活人和牲畜殉葬,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从唐代中期以后,以纸钱和纸质明器代替实钱和陶瓷明器,又是社会的一次不小的进步。用纸质的明器来代替陶瓷的明器和实用器物在宋代比较流行。纸质的明器开始于唐代中期以后。司马光言:“自唐室中叶,藩镇强盛,不尊法度,竞其侈糜。”他们扎成祭屋,高达数丈,宽数十步,又扎起鸟兽、花木、车马、仆从、侍女,穿上用缯绮做成的衣服,待柩车经过时,全部焚烧。到北宋初年,长安(京兆府)民间遇丧葬时,陈列偶像,其中外表用绫 纱金银做成的偶像称“大脱空”,外表用纸并着色的偶像称“小脱空”长安城里有专门生产和经销“脱空”的许多店铺,组成“茅行”。用丝织品做成明器焚烧,自然仍属侈糜浪费。所以,此后更多地使用纸质的明器。纸质明器常常用来焚烧,作为送给亡人的礼物;也有用来殉葬入墓的。

(本文部分内容据杨焕成《河南陶建筑明器简述》、金皓《宋代雕塑明器查究》、宋东侠《浅析宋代丧葬明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