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瞧,村里来了扶贫干部(1)
日期:[2018-05-18]  版次:[A10]   版名:[人物周刊]   字体:【
■广州地铁集团公司对口帮扶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輋维村、流洞村的6名扶贫队员,把大数据应用到扶贫工作中。

帮扶地点: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輋维村、流洞村

李宏辉:运用航拍技术精准扶贫

2016年5月初,广州地铁集团公司对口帮扶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輋维村、流洞村三条村的6名扶贫队员进驻到各自的村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扶贫攻坚战。扶贫队员率先使用大数据统计贫困户的家庭住址、致贫原因和脱贫成效等。开展驻村扶贫两年来,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3000多元增加到40000多元,贫困户收入由原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增加到8500元以上。

将大数据运用到扶贫工作

驻輋维村工作队队长陈晓东回忆,进村之后,他们就开始对贫困户的走访。有一次陈晓东连续4天工作到凌晨3点。

流洞村党支部书记汪洋还记得,每天早上还没到上班时间,扶贫队员就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到了中午也没有休息。当时正是初夏,有的村民家里连吊扇都没有,一天下来队员们的衣服上都是汗水留下的斑斑盐迹。

时间紧,任务重,入户调查的数据量很大,而有的地方交通不便,骑摩托车要十几分钟才能到达。如何做到高效精准地识别、统计贫困户?

做过信息管理的驻流洞村工作队副队长徐俊想到了运用航拍和谷歌地图,拍摄贫困村的地形地貌、村容村貌、贫困户的家庭经纬度,并统计贫困户的家庭住址、致贫原因和脱贫成效等。

队员说,一开始虽然有用大数据的初步想法,但限于技术水平,做得还不够完善直观。后来,省里开发“扶贫云”系统,转水镇则被列为省四个“扶贫云”系统试点镇之一。徐俊和转水镇扶贫干部参与到省“扶贫云”大数据平台设计与开发工作,大数据扶贫在全省推广开来。

为扩建学校操场磨破嘴皮

在农村做产业、修学校、建基础设施,最难的环节便是集约土地。对此,广州地铁驻维龙村、輋维村和流洞村的驻村工作组组长李宏辉深有体会。“土地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李宏辉说。

维龙学校副校长林惠娴说,以前教室的地板严重下陷,桌子都摆不平,篮球场和足球场也很简易。工作组进驻之后,对学校进行附属设施重新修缮。“农村的小孩也应该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条件。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跑道、跳远沙池、幼儿滑梯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要规范。”李宏辉很是笃定。

他们请来了专业的勘测队、设计公司,光是设计稿就改了七八稿。由于原有的空间不够,他们决定将学校操场往外扩几米。这样一来就需要学校旁边一户村民让渡一部分的土地。为了做这名村民的思想工作,队员花了四个月时间终于说动了他。尽管原计划希望外扩7米变成了最后的6米,一共是120平方米,但这已经来之不易。

如今,维龙学校4层1244平方米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课桌椅不再高低不平,足球场铺上了绿茵茵的草坪,羽毛球场、篮球场和跑道也被塑胶覆盖,焕然一新。

两天内征完1000多平方米地

5月8日,新快报记者来到转水镇维龙村村民理事会。理事会房子前的土地上,建筑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

村民理事会理事长何运富说,这里将建成村里的文化广场,供村民健身休闲。部分土地已经铺好了水泥,建起了篮球场,也有灯光,晚上有村民在这里跳舞、打球,可热闹了。

去年9月份,广州地铁集团开始筹备在村里帮扶建设文化广场,需要征用理事会前面1000多平方米的土地,涉及40多户村民,只要有一户村民不同意,这件事就办不成。让李宏辉没有想到的是,这片地两天就征完了。“村民们都很支持!”何运富说。

两年时间里,转水镇各村的村民已经见识到,精准扶贫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扶贫队伍也用自己的专业和努力,渐渐取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李宏辉一直坚信,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地铁的项目怎么做,扶贫项目就怎么做。开展驻村扶贫两年来,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3000多元增加到40000多元,贫困户收入由原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增加到8500元以上,村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三个村均是五华县被列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村。

■采写:新快报记者 吴晓娴 通讯员 王立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