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马踏飞燕”展现一足超越飞鸟的刹那 还有这些馆藏珍品你都看过没?
日期:[2018-05-20]  版次:[A18]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甘肃省博物院

铜奔马: “马踏飞燕”的精准力学平衡

(东汉,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马踏飞燕”。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越飞鸟的刹那瞬间,让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禀赋的对侧步特征。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它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确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铜车马仪仗俑队

(东汉,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

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陕西历史博物馆

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

这件玛瑙杯是用一块罕见的五彩缠丝玛瑙雕刻而成,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兽嘴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

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这件酒杯材料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细微处刻画惟妙惟肖,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选材、设计和工艺都极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

这件玛瑙杯的产地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却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王朝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在我国,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

舞马衔杯纹银壶:

上百匹舞马曾披金戴银,为唐玄宗祝寿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内有18件组国宝级文物,而在这18件组中唯有两件是从不出境展出的,其中之一就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从外形上看,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权统一,很多少数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这件文物恰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其次,此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剑形状的提梁。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压的方法在壶腹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然后再将两端黏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而更为珍贵的还要数壶身上的两匹祝寿马,这里面还蕴含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唐玄宗在位后期,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天宝年间,每逢“千秋节”皇帝的生日,都会在兴庆宫的勤政楼前,接受文武百官、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朝贺,并以舞马助兴。上百匹舞马披金戴银,伴随着《倾杯乐》曲的节拍,跃然起舞。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床板旋转如飞。

安史之乱爆发后,这批舞马散落到安禄山的一名大将田成嗣手中。有一天,军中宴乐,舞马听见乐曲声应节拍跃然起舞,士兵见状误以为是妖孽,田成嗣命士兵将舞马鞭打而死。

此后,盛行一时的舞马衔杯宫廷祝寿舞的形式在历史的变革中永远销声匿迹了,但这件银壶却成为大唐王朝的兴衰最好的见证。

广东省博物馆

潮州窑白釉观音立像

明(1368~1644年) 高78.5厘米

河北博物馆

“长信”宫灯: 竟能调节灯光亮度和照射方向

(西汉,1968年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高48厘米。)

形状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灯盘可转动,灯盘的屏板可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全灯分为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可以任意拆卸。灯上刻有“长信尚浴”“阳信家”等铭文9处共65字。

错金博山炉

(西汉,熏香用具。1968年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通高26厘米。)

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炉柄透雕成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工艺精湛,装饰华美,举世闻名。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