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笔者带你“卧游”中国各大博物馆 盘点“镇国之宝”的经典戏份
日期:[2018-05-20]  版次:[A17]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前天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可能是近年来最热闹的博物馆日了。媒体和公众早在一周乃至一个月前就已经各种预热,到了正日子(5·18),一则《文物戏精大会》更是刷爆了朋友圈。

“戏精”,其实远远不止朋友圈刷屏的那几件,我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若论“文物戏精”数量之多、品质之优,放眼天下恐怕也无有出其右者。

在这里,笔者就带你“卧游”中国各大博物馆,盘点一下那些声名赫赫的镇国之宝。以下图文都来自相关博物馆的公开图片和资料。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

用了一吨金属,敬拜商王母亲

(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食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重832.84千克。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后母戊”青铜方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铜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于成龙撰)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宋朝没相机?画出来更清晰

(北宋,张择端作,绢本,淡设色,纵24.8cm,横528cm。)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艄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

大禹治水图玉山:

巨大和田玉,纪念治水英雄

(清乾隆,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5000kg。)

玉山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此玉山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它的出土直接改写世界音乐史

(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

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长55.7厘米,宽4.6厘米。)

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