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在古代,鼎为何那么受器重?
日期:[2018-06-10]  版次:[A22]   版名:[收藏周刊·器物]   字体:【
■夔龙形扁足青铜鼎

■双耳扁足铜鼎

■后母戊鼎

■窃曲纹鼎

■旅鼎

■王子午鼎

■越式青铜鼎

■黄褐色龙虎纹陶鼎

■青铜鼎

■政和六年铜铏鼎

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也用于祭祀等场合。鼎是古代一种举足轻重的器具,至今其影响尚在,比如由它引申出的常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一言九鼎、鼎力相助、鼎盛、三国鼎立等等。从古人流传下来的各类鼎具,我们也能看出古人高超的制作工艺,这对研究古代的历史文化有很大意义。

■收藏周刊记者 曾贵真

夔龙形扁足青铜鼎

●商

●高30厘米、口径20厘米

江西清江吴城出土。器立耳,耳上各置一卷尾伏虎,虎口大张,牙齿毕露;腹部较浅,圆底,上下以连珠纹为界饰饕餮纹;三扁足,作夔龙状,口接器底,造型飘逸、轻灵,与造型相对简单、厚重的鼎腹形成强烈而优美的反差,体现了商代工艺美术的独到之处。

今江西地区,是当时越人的聚居之处。此青铜鼎形制及器上装饰的饕餮纹是典型的商文化元素,但鼎耳又凸显浓烈的地域性风格,反映了商文化与越文化的交融。

双耳扁足铜鼎

●商 越

●食器

●高30厘米、口径20厘米

江西省清江县吴城出土。铜鼎口部饰双耳,耳上各有一拖尾卧虎,虎口大张,尖牙毕露,腹部饰兽面纹。三足铸成卷尾兽形,头接鼎底,造型飘逸,是鼎足中少见的形制。鼎的造型明显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但鼎足的形状以及耳上卧虎,都表现了地域性的风格。

后母戊鼎

●商后期

●食器

●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

口宽79.2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后母戊”青铜方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窃曲纹鼎

●西周

●通高23.9厘米、口径23厘米

器立耳,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且鼓,底部曲率较小,近平,下承三蹄足。腹部饰凸弦纹一周,颈部饰窃曲纹,足部上端饰饕餮纹,鼻梁处置扉棱,是西周中期青铜鼎的常见式样。

旅鼎

●西周

●高22、口径17.2厘米

传山东莱阳出土。圆口折沿,半环立耳,腹阔分裆,底有三柱足。腹上部饰雷纹一道,下部饰兽面纹,以雷纹填地。内壁铸铭文六行,三十三字,其中合文一。记述了西周康王时期召公征伐东夷,旅从征有功,召公赏赐旅贝十朋之史实。对研究周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王子午鼎

●春秋

●炊器

●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

重100.2千克

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盖铭4字,器铭84字,作器者为王子午。王子午系楚庄王之子,又名子庚,颇有战功,楚共王时他为司马,在吴国入侵楚国时曾率楚军大败吴师。

这件青铜鼎平底、束腰、外撇耳,有盖。腹部外围有六条镂空的怪兽附加装饰。腹内壁有84字的铭文,内容主要是王子午叙说自己的德政,同时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

“王子午”青铜鼎是春秋晚期楚国王族铸造的礼器,出土时一共有形制相同而大小规格不同的七件,此件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其整体曲线造型一改商周青铜鼎硬朗的风格,使厚重的青铜鼎尽显柔美。其铸造使用了当时先进的焊接技术和失蜡铸造技术。经分析,焊料合金的含锡量达98.23%,硬度很高。器内铭文使用的是华丽的鸟篆体。鸟篆是一种美术字体,大致起源于春秋时期,在楚、吴、越、蔡等国流行,一般在兵器上的简短铭文中使用,像该器这样长篇的铭文中使用鸟篆体是十分罕见的。

越式青铜鼎

●汉 西汉

●炊具

●高28.5厘米、口径30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此鼎为南粤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越式鼎在先秦时已形成,鼎足明显外撇是其特征。一般说来,汉代的越式鼎制作较粗糙,无纹饰,底部多有后烟炱,为实用器。

黄褐色龙虎纹陶鼎

●汉

●通高16.8厘米、口径12.5厘米

鼎敛口、圆底、蹄足,附耳外曲,鼎盖、鼎身外壁均施黄釉。鼎盖中部有两周弦线,内饰一展体蛙纹,外有龙虎纹环绕其周,两者之间等距分布三乳钉,其中一乳钉与树纹一起间隔于相向的龙虎之间。盖饰之龙张口吐舌,角后耸,近头近尾出有鳍,背翼乍起,尾卷曲。

青铜鼎

●战国 魏

●通高7.2厘米、口径5.2厘米

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器附耳,球形腹,三细长蹄足。器盖上置三环纽。器上腹部饰双阴线卷云纹,足上部饰饕餮纹。此青铜鼎形制虽较常见,但尺度如此之小,装饰又如此之精,十分罕见。

政和六年铜铏鼎

●宋

●通耳高22.8厘米、口径19厘米、

腹深10.7厘米

鼎身圆形,两耳略外张,三素直足。腹饰三组兽面纹,云雷纹地,以脊棱相隔。内底铸铭金文字体6行55字;“隹政和六年十有一月甲午,帝命乍铏鼎,锡领枢密#事#,以祀其先,子子孙孙永保之……”铭文中“#”字,在《说文》中释为“院”。“#”字应是童贯的“贯”,为宋徽宗所造字。铏鼎之名,原于刑鼎,谓合于王法之鼎也。此鼎型制典雅,铸造精美。由宋代礼制局参照内府收藏古器铸造。在现存宋代官铸铜器中不可多得。

(本版文图根据国家博物馆官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