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微言
日期:[2018-07-08]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不是所有的‘创新’都会成为经典,所有对传统和既有的改变都必须至少在某个层面上实现合理、合法与有效。把一身短襦长裙的古代仕女有意画得手挖鼻孔呲着龅牙固然是创新,但这种为创新而创新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让人感到新奇的同时却莫名其妙……

与主题和内容相比,形式上的创新是相对容易的,任意的错置、夸张是常用招数。很多艺术家越来越走向造型、色彩、尺寸的杂糅和荒诞的极致,以视觉上的精致感与冲击力淹没了观者对于作品本身的思考与诘问。而面对评论家的追问,很多艺术家选择了所谓不可说的灵感、顿悟作为回答……”

——艺评家邢千里

当下有些画家太过注重所谓的技术手段、技法技巧之类的东西,而在感情的真实性,以及艺术修养、人格操守等的培养和树立上则较为欠缺,以至于真性情、真风骨的艺术作品出现太少。

从近些年全国美展的作品也能看得出来,多工笔,少写意,多设计制作、刻意雕琢,而欠缺一种本真的表达。

我们应该像儿童那样去画画,努力做到内心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追求一种绘画的本真,以及生命自我的虔诚。这才是一个艺术家本该应有的状态,也将对领悟和掌握艺术要义,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艺术评论家王进玉

要想读懂一幅图像或一篇文字,离开作品所属的那个时代的背景而凭借直观之认识来进行解释是很难把握其本质的。不管是画面的视觉呈现,还是文字的句读判断,都需要清楚其所属的文化、历史、思想、观念等背景里的那个根本的东西。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古人讲‘格物致知’,把穷究事物之根源,使获得知识和感悟作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是相当有智慧的。”——艺评人杨琼

(根据《美术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