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悬赏捉拿的锥蝽 到底是“何方妖孽”
日期:[2018-07-11]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锥蝽 zhuī chūn 锥蝽,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在广州俗称“木虱王”。成虫体长25mm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作为吸血昆虫,它可能会出现在鸡舍、畜舍附近。经小范围调查,广州多个区有市民曾见过类似锥蝽的昆虫,有被叮咬的案例,其中,2016年,在临近广州的顺德,发生一起锥蝽叮咬人事件,经调查,这是在顺德首次发现并记录红带锥蝽。

■大图为锥蝽标本,小图为市民抓到的疑似锥蝽。 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摄

疾病预防中心专家就抓捕目的、情况、应对等问题一一解答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于7月5日推送了一篇文章,悬赏捉拿一种叫做锥蝽的小虫子,市民若抓到这种虫子,一只8块钱!该文推出后,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那么,为何要发布全城找虫令?这虫子到底是“何方妖孽”?究竟会造成什么危害?锥蝽长什么样子?市民遇到了该怎么办?7月10日,新快报记者就此深入采访了广州市疾病预防中心寄生虫与地方病预防控制部主任陈守义。

■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穗卫计宣 ■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目的

了解锥蝽数量、种群和分布区域

评估输入性美洲锥虫病的风险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捕抓,把锥蝽的数量、种群、分布区域等情况做一个了解,弄清楚以后,万一有输入病例,我们就能对它进行第一时间的防控。”陈守义表示,此项工作是中国疾控中心主持的一项“开展输入性美洲锥虫病及媒介锥蝽调查工作”,该项工作是为了解媒介生物锥蝽的分布情况,评估输入性美洲锥虫病的风险,进一步做好输入性热带病的防控工作,为科学防控提供有力的支持。

“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如果它携带了美洲锥虫,则有传播此病的风险。全城找虫以及找到疑似被叮咬的人,是为了以控制传染源,切断美洲锥虫病的传播途径。”广州市疾控中心介绍,广州市作为一个调查点,开展了11个区锥蝽调查工作。本次捕捉锥蝽及检测工作截止时间为今年7月31日。

抓捕

已收集到十多个标本

不乏高度相似的虫子

最新情况,广州市疾控中心发布了“找虫令”后,广州市民非常踊跃,目前各区的市民共抓到了十多个标本送到了相应的疾控中心,其中不乏与锥蝽非常相似的虫子。据悉,待所有标本汇总后,排除掉一些明显不是锥蝽的虫子,广州市疾控中心就会将疑似的锥蝽标本送往中国疾控中心进行最后的确认。

“广州市民素质很高,主动联系我们送虫或提供相关信息。大部分人并不是为了那一点奖励,因为这个奖励也要等国家鉴定以后才可能兑现。市民主要是支持我们的工作,支持我们的卫生防控事业。”陈守义说。

也有不少市民担心会不会有人为了8块钱一只的“高价”去大量饲养这种锥蝽。对此,陈守义表示,锥蝽可不是那么好养的!即使是专家,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成功也很不容易。去年广州市疾控中心就有一位专家为了科研,尝试饲养锥蝽,但养了两天后就死亡了。而且陈守义还强调,饲养害虫是违反有关法律的。

应对

不必刻意捕捉

避免接触皮肤

人心惶惶,偶遇锥蝽怎么办?

自市疾控中心发布了“找虫令”后,市民们见到蟑螂大小的虫子,都怀疑是锥蝽,也存在着各种担忧。

对此,陈守义表示:“找虫只是为了调查,只需要做好个人卫生,不用过度紧张。目前广州还没有美洲锥虫病案例出现。锥蝽的习性是夜间行动,白天喜藏身于木柴堆、墙缝木缝等地方,以往的旧木屋较为常见,据这几天的反应,许多市民曾经被叮咬过,大多数是几年以前被咬过, 但是也不确认是否锥蝽, 也非常担心感染此病。不过这不用担心,本地区不是流行区,被感染的机会微乎其微。”

那么,该如何个人防护呢?陈守义向广大市民提醒道,如果你发现它,请做好个人防护,以免它叮咬自己或他人,锥蝽叮咬可能会引起类似蚊虫叮咬造成的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

“市民不必刻意去捕捉,如果它进入家里或者叮咬人时被发现,就将其拍照后用矿泉水瓶或其它带盖容器装好,之后联系12320送检即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要徒手捕抓,要借助筷子、镊子、手套等工具,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它及其排泄物。抓完一定要及时洗手。”陈守义说。

同时,专家建议市民要注意居家卫生,做好防虫措施,防虫入户。安装纱门纱窗,堵好墙缝或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防止锥蝽进入室内。同时,充分了解美洲锥虫病的知识,前往拉美国家居住、务工或旅游时,要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变化。

辟谣

所谓“新型艾滋病”不是艾滋病

近十年,全世界估计约有600万至800万人感染美洲锥虫病,主要在拉丁美洲。美洲锥虫病曾经完全局限于美洲区域——主要是拉丁美洲,但现在已传播到其它各大洲。

“由于目前像商业、旅游、劳务等国际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这就存在传播的危险性。所以,中国疾控今年就想全面调查下传播媒介的情况,为这个疾病做一些准备工作。”陈守义介绍道,锥蝽的若虫和成虫均吸食人血,它喜欢叮咬人的面部,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但是,锥蝽只是锥虫病的传播媒介,并不代表所有锥蝽都携带锥虫,只有在该病流行区才有部分携带,在非流行区被它咬一口也不一定有什么问题。

美洲锥虫病是由锥蝽传播一种热带寄生虫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急性期:侵入部位有红斑和硬节,也叫恰加斯结节;结膜侵入部位发生单侧眼睑肿胀;以及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症状。它发病隐匿,人类感染后不容易被发现,潜伏期二三十年,如未能及时治疗,将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由于美洲锥虫病目前确诊率低、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因此有学者把这种病称为“新型艾滋病”。广州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这是因为这种疾病目前在美洲的暴发形态十分类似于早期艾滋病的传播。

但是,美洲锥虫病与艾滋病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是传染途径不同,艾滋病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性传播,而恰加斯病主要是通过锥蝽传播的。不过二者又都可以通过血液或母婴传播;其次是病原体不同,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而恰加斯病的病原体是锥虫,一种“原生生物”。

所以,“新型艾滋病”不等于艾滋病。

知多D

1 本次调查工作限定在广州地区,只接受广州市11个区的样品;

2 本次捕捉锥蝽及检测工作,截止时间为2018年7月31日;

3 发现锥蝽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用手直接捕捉;

4 为方便市民,此项工作咨询电话现统一为广州市12320卫生热线,即:12320转1,服务时间为每天9:00-17:00(节假日无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