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老人被撞反被诬“碰瓷”,标签化思维要不得
日期:[2018-07-19]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陈广江

据报道,一个月前,在四川南充市营山县街头,69岁的刘德科被一名小伙子推着电动自行车刮撞在地,却被人群围堵称他对高考生“碰瓷”。事后证明,小伙子非考生,并向警方承认自己撞了老人,负全部责任。不过,即便有交通事故认定书,刘德科仍逃不出“碰瓷”的舆论漩涡,他和老伴的照片仍被贴上“碰瓷”的标签在网络流传……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用这句古语形容刘德科老人的遭遇较为恰当。明明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警方也给出了事故认定书,但事态竟发展到了黑白颠倒、滥伤无辜的程度,被误传为“碰瓷高手”的刘德科至今都没从舆论漩涡中彻底走出来,令人同情和深思。

在某种程度上,自媒体时代的流言比碰瓷更可怕。碰瓷是一种难度大、代价高、遭人恨的不齿行为,警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人证物证还无辜者以清白。而流言不同,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有些流言往往披着善意的外衣,造谣传谣者不仅没有作恶的故意,反而恰恰是“为了大家好”,因此其迷惑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辟谣难度更大。

积极辟谣和依法惩谣当然很应该,但事实证明这远远不够,即使肇事方配合辟谣,网络平台删帖道歉,造谣传谣者被追究法律责任,也难以阻挡这种已经传播开的“碰瓷”流言。刘德科家人坦言,这么多人发了消息,想起诉也不容易。流言难禁,软舌如刀,面对周围人的风言风语、指指点点,老人只能承受,最终选择了逃避。一位被冤枉的老人,出门都携带事故认定书,令人戚戚然。

你会无奈地发现,社会对老人的偏见,对高考生的关爱,对碰瓷的痛恨等,都在这起“碰瓷”流言事件中体现了出来。而误会一旦形成,并通过网络传播,再想澄清谈何容易?比如,在事故现场,老人被指“碰瓷”,并遭数百人围堵,这种情况下,有人拍照后上传网络并不难理解。之后的辟谣,近乎杯水车薪。舆论场上,被标签化的老人没有什么话语权。

谣言止于智者,止于真相,止于法律,但要从根本上避免这种误解性流言,还需下大功夫铲除流言滋生的土壤。在依法惩治网上网下造谣传谣的同时,相关部门应致力于消除社会对老人的偏见,依法严惩每一个讹诈者,提升执法公信力。有时,面对老人碰瓷或摔倒讹人,有关方面出于尊老的考虑会和稀泥,对老人网开一面。这不仅会纵容讹诈行为,还会加剧社会对老人的偏见,降低执法公信力。

只要老人身上被人为贴上去的标签撕不掉,类似伤人的流言就难以根绝。媒体也有责任发出客观、全面的报道和声音,为老人群体正名。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