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小视频成谣言助推器,辟谣打击需要多元共治
日期:[2018-07-20]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三言堂

■段思平

据报道,近日,由国内第一个食品药品谣言数据库支撑形成的《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渠道上看,通过对2017年食品谣言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传播最多的渠道是微信,占比高达72%,其次是微博,占比21%;制作传播“小视频”成了谣言的“助推器”,甚至出现通过剪辑形成的“视频特辑”。在类型上,水果类谣言内容最多,塑料紫菜、棉花肉松等成为2017年典型谣言“top10”。

食品安全类谣言具有极大社会危害性,不仅扰乱视听,让公众无所适从,也对相关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比如“塑料紫菜”“棉花肉松”“橡胶面条”等谣言小视频,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消费选择,进而波及相关行业,造成了不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如今,谣言配上小视频这一助推器,更是令人防不胜防。

相对于其他传播载体,小视频格外适合成为谣言的“宿主”。一是人们普遍使用智能手机,喜欢看短小的视频,这种用户习惯决定了谣言小视频容易像病毒一样四处传播。二是谣言小视频制作简单、传播快捷,有的只有几秒钟,可一旦配上耸人听闻的标题、几句煽动人心的字幕,有时就能让不明就里的人信以为真。三是小视频审核难度较大,把关不易,也不像文章可以通过关键词来过滤筛查。

不过,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谁要是认为小视频谣言转发广泛、无法溯源,就肆无忌惮制作、传播,那也一定会付出法律的代价。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和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此前“馒头掺卫生纸”“吃大盘鸡感染H7N9死亡”“海鱼用福尔马林保鲜”等谣言的制造者都已经被警方依法予以拘留。

最关键的是,即便搭上了小视频这一助推器,谣言终究是谣言,总会被厘清和辟谣。我们期待行政部门、媒体、专家、企业、行业协会,在治理谣言小视频上通力协作,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对谣言小视频,既有执法打击的强力手段,也有及时辟谣的应对方案、疏导社会情绪的专业解读,并持续加强宣传培养公众理性。惟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谣言小视频依存的土壤,净化我们的网络空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